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采萧获菽 半月一论>>书是谁写的>>书里书外

主题:书里书外
发信人: www_lxf(柳絮飞)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29:21), 站内信件
书里书外

有人看书只图一时的热闹,并不深思什么,这是个很好的习惯。本来看闲书就是为了消遣嘛,何苦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人家陶渊明不也爱读书不求甚解么。不过有人说看红楼梦是为了图热闹,听这话不免想笑,呵呵,那就笑一下吧:),红楼梦记的大多是闺中琐事,今天这个高兴了,明天那个生气了,仅此而已,谈不上热闹。因为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所以情节上也谈不上环环相扣什么的,你以为在看金庸古龙呀,没那么多悬念的:D,所以如果只是为看热闹,兄弟,还是早点罢手吧,免得浪费时间。

红楼梦一本书若仅仅是一本小说那么简单,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穷其一生,研读无数了。就是普通的爱好者,读好几遍的也大有人在,我想逸梦诸友中就不乏其人吧。

我觉得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她带给我们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必须品出来的,而不是像一个口渴的人,咕咚咕咚喝一大海碗的水,解渴是解渴,却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意韵的。看了上句知道下句,确实,文字并没有改变。但是你变了,时间变了,环境变了,对她的感觉就不会相同。我曾经认为,红楼梦这一本书至所以能得到不同身份、地位、性别的人的喜欢,并保持长久的魅力,就在于她隐含了多重境界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世界,下面就引一段我的旧贴说明一下问题吧:

:第一重门,专为“为作新词强说愁”的少男少女们而设,他们初识红楼,看到了其中的热闹(如群芳夜晏)、风雅(如雪中联诗)、小资的伤感(如黛玉葬花)、青春期的烦恼与燥动(如宝黛钗湘的四角恋爱)等。第二重门,专为“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中年人而设,少年的理想与冲天豪气终敌不过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无情现实,尖利的棱角被磨平于生活琐琐碎碎的风雨,于是他们重读红楼的时候便有了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思维的方式,男人开始厌倦了黛玉的哀怨绯恻,女人越来越讨厌宝玉的花心多情,更多的人开始认可宝钗的处世为人的周全,欣赏熙凤治家治人的严谨精明,理解了贾母王夫人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第三重门,则专为沧桑之后、心灰意冷的人而设,红楼梦从头至尾惯彻的色空空色、好了了好等等老生常谈,俗不可耐的所谓因果轮回的佛家思想,正好博得了那些并未看空,自以为看空的所谓“高人”们的青睐。

所以,一千个人看红楼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世界。这是作者左右不了的,他没有能力让他的读者都整齐划一完全按着他的想法去理解红楼梦。如果他真的做到了,那他也就彻底失败了。

并且作者也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随意安排书中人物的命运。比如在红楼梦中,老曹让笔下的人物哭,她就得哭,让她笑,她就不敢不笑,让晴雯死,她就不能不死,让袭人改嫁,她就得遇到蒋玉函,她就碰到了。但是如果这些事情有悖常理,胡诌乱造,那时光之河早就将这本书冲得一干二净,我们现在那里还能看得到红楼梦呢?兄弟,你知道有多少书已经化成尘与土,就象从来没有出现过吗?所以,作家虽然有一定的自由,但他也必须得遵循一定的情理的。并非完全由他左右。

本贴的标题是“书里书外”,上面好像有点走题罗,呵呵,见谅见谅。书里书外,是说一个人看书要进得去出得来。关注她的一频一笑,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当然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不问什么缘由,条件反射似的笑又笑,哭又哭,那跟傻呵呵的没长多大的乖宝宝有什么区别哦,:)

算啦算啦,人生真是个有趣的圈圈,你绕口令说得再好,不还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转着圈圈么。真希望所有的日子都像今天这么清闲,只怕是难得了,,还是带上几个肉包子,扔着玩去吧:)口黑口黑:D


----
潇湘夜雨竹有泪
蘅芜秋草柳如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