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han(孤单的菜单)
整理人: kn_vb(2004-08-15 01:05:53), 站内信件
|
很怀疑这次改革的成果
优秀的教师不是靠考核得到评价的,而是考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评价的。
考核什么呢?无非是看教师是否英语过某某级别,在什么所谓的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数超过多少。
这些有意义吗?
有谁知道他们教过的学生从他们那获得过什么?教师教授,单单从词面上都知道是要“教”,如果教不成,谁之过?
单单以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水平来决定他们的聘用,只会导致这些教师盲目的追求达到指标来完成任务,而迷失了自我。
有人还脸皮厚厚的吹说这次改革成功了,可以跟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改革相媲美,真是无知。蔡先生的改革在于他的包容,不论学历,不论资历,他聘用那些有自我风格的教师,甚至连自我风格还没形成,但他敢与试用。胡适,那时连学位都没拿到就已经被聘用,辜鸿铭逆新文化之洪流讲古文,这样的人蔡先生都敢用,在那样的环境下,这些人才真正的各尽其能,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可是现在,你问问这位所谓的改革者,要是有个大学英语四级还没过,但可能在数学或者其他领域开始有了个人创造却还没出名的人去北大求职,改革者敢收吗?看死他肯定不敢收,也不屑于收。毕竟没过四级的人可能大学学位都拿不到,改革者肯定看不起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人。
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很多人只理解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却没人理解为什么都可以拿来教。
只要有人接受或感兴趣,就可以拿来教拿来学,这才是教育。
北大的指标只是表面化的东西,我想能生存下来的教师不一定就是改革中教育能力强的优秀人员,有可能是那些英语水平比较突出,或者跟某某期刊关系硬的人。
----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
有越多的时间就越觉得不安
因为我总是孤单过着孤单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