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6-28 16:24:05), 站内信件
|
为什么要摈弃自己的情绪化?难道就那么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和情感?
情绪化说穿了就是个人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感受所
能产生的更高级的理解形式。
它出自于人的审美观念,是审美意识的凝聚的产物。
文学理论上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因此,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人的审美观念已经包含了人的哲学,
道德意识。
而情感正是产生于人的审美观念之中的。它具有更高级的意
识,形成了人最本能的判断反映。也是人心理意识的底线。
情绪化是人全国的最本能的反映与宣泄。它最能表达人的意
识。试想如果一篇文章里哲理性。逻辑性再强,没有了情绪化那
会是多么乏味了;
情绪化还具有特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去年的《红楼梦》不如《尤力西斯》的一句议论,马上就使
许多网友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空前团结的同盟。而这个同盟正是
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的;当然了去年的讨论也属于是“学术”性质
的;
前不久的关于北大论坛里徐晋如的《<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
的女子》文章,虽然没有更多的人参与,但是我也感觉出许多热
爱《红楼梦》的朋友们马上聚集在一起了。
有时候,用不着去看一篇文章的内容,单看它的题目人马上
就会决定出是认同还是反对。这种反映不全是哲理,观念性质的,
它就包含了情绪化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讲,情绪化很可爱,很宝贵的。
我就很情绪化。我写不同意蔡义江关于《红楼梦》是虚构的
观点实际上就是在心理上更愿意《红楼梦》中的所有美好都属于
曹雪芹;而一旦《红楼梦》是虚构的,那么在我心理上的感情将
是多么大的震撼!其实蔡义江的观点会把我们带入另一种对曹雪
芹,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的审美及
欣赏的境界。
我记得whian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关于《红楼梦》是
虚构的还是记实的作品对于审美的作用,这都是带有一定程度上
的情感的因素。
你对袭人的感觉是你自己的审美意识。有情绪化了有什么不
好的。为自己的情感而战才有激情,文章才好看。
在论争的过程中,当然还要从理性上去论证。这是一个在自
己的看法上重新取舍,补充完善和升华的过程。
现在起码有一点很好,你也认同我们是在友好的议论的范围
里的。这就好,我写《骨气在论红人物中的界限》及此篇的目的
实际上就是要告诉你,我写东西总象是吵架,实际上我是善意的,
很希望,也很高兴这个话题,在这里谈论。有不适之处请见谅。
无论对袭人讨论的结果如何,我想我们都不会偏出对“枉自温
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境
况吧。而且加上当代的审美,哲学道德观念,只能会更高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