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闽南方言〗>>【方言历史】>>厦 门 话

主题:厦 门 话
发信人: cool_jianyi(透明蓝的海)
整理人: fantast(2003-06-26 22:12:32), 站内信件
厦 门 话 
     
                                   -------作者:苏效明、陈金山 

   

  大地方来的人戏称厦门话是“番薯腔”。 

  如果把时光倒流15年,或20年,厦门的小姑娘遇到北方来的游客问路,总要憋足了劲把舌头卷成好几个圈儿,发出几个蹩脚的而且往往是没有必要的翘舌音,以表示小城市人对大都市人的仰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土里土气的“番薯腔”,又枝枝蔓蔓、大大咧例泼撒开去。在中山路骑楼下,冷不丁就有人作目不斜视状冲你而来,他手持大哥大,不分平翘舌、不分齐齿撮口音一个劲地大呼小叫,那一般是“先富起来”的厦门人了,那样子是在提示你:他不是以前的他了,他现在很忙,生意做得很大了。  
  也有穿西装、踩着拖鞋的少女少妇,匆匆从这条巷子拐如另一条巷子,嘴里哼着《酒干倘卖无》或《针线情》之类。她们也许是刚在小城落脚的打工妹,她们把青春期和发烧梦都托付给这充满诱惑的第二故乡。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位台湾老乡,一个把“四十四只石狮子”七个音节几乎读成一个音节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与姜昆比肩逗哏,南腔北调,互为衬托,成了民族团圆的一种象征。 

  都说屈原一觉醒来就能直接同厦门人进行对话,不信,请看: 
  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想宇宙空间播出地球上60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其中选用的两种中国语言是:代表现代汉语的北京话和代表古代汉语的厦门话。  

  原来,土气的“番薯腔”竟是古香古色的语言的活化石! 

  某国学大师到厦门考察,大师知道厦门话是闽南方言,存汉唐古韵,认定声韵中藏世事沧桑,果然,他问一老者:“人”怎么念?老者捻须,答狼。大师跌步失色,惊其一语道破人性中狼气一面。又问:“恋爱”?对方诡笑:“乱爱”!大师沉吟片刻,连呼:妙!妙!再问:“死”?答:“喜”。大师叹服。 

  大师诠释:古中原政局动荡,逃入闽者心有余悸,视人为狼;长年漂泊,性爱常乱;命途多蹇,死即解脱,喜也。何等洒脱。寥寥数语,活画出先人世相,高哉妙哉!  

  在汉语七大方言分化树形图中,闽方言属于历史发展的第三层次,闽南话系闽方言的次方言。历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元之交兵连祸结,遂形成三次蔓延式大移民潮,中原古风骎骎南移,促进了古汉语在福建南部的传播。由于地处偏野,长期以来,厦门话受北方方言的影响渐小,较稳固地保留了隋代以前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举凡有15个声母、89个韵母、7个声调,连续变调现象特别显著,在语法上也独立一格;许多上古用词,在普通话里已经枯萎、消亡了,但在闽南方言中仍然含苞如初----“古意”,即厚道。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破病”,即生病。《后汉书 虞延传》:“有囚于家被病。”“被”俗做“破”。 
  其余,跑曰“走”,锅曰“鼎”,大屋曰“厝”,小舍曰“寮”,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 

  至晋、唐,从远古走来的中国历史该长成翩翩少年了吧。少年多磨难,那跌落在闽南乡野的铜琵琶至今哀音不绝,踏着如泣如诉的南管寮拍,在浙南、赣东、潮汕、海南岛、台湾和南洋,都可以找到闽南乡音知己。而至南宋,随着帝昺投东海自戕,王者气象化为泡沫,前来保驾的义军或解甲归田,或扭抱成团遁入绿林。粗砺的海风洗去了少年咄咄逼人的盛气,厦门话却在王朝的废墟上扎根、抽芽、扭曲为茎、蔓,架起时空的长桥。  

  如今,一拨拨台湾客从宝岛踏浪归来,省亲祭祖、观光办厂,番薯乡音使得亲人热泪盈眶。有人说,台湾人也习惯把自己称为番薯人,这是因为台湾版图形如番薯,还因为番薯是养育闽南人的根本。南明永历十五年,泉州府南安人郑成功率10万闽南子弟从厦门出发,一举光复台湾。至今,80%的台湾仔依旧将闽南话。祖祖辈辈的闽南人在播种土地的同时,也播种同根的古中原文明,哪儿有开拓者的足迹,哪儿就有番薯藤牵引的身影。番薯造就了闽南人勤劳勇敢、朴实刚强、勇往直前的秉性。 

  今天,在未来世纪大港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以及东渡新港,到处可以看到满嘴“古代汉语”的闽南小子同将现代汉语的北方大汉一起,用血用汗浇铸着未来海港、空港、信息港的基座。厦门话是一条绿色的河,载沉载浮的是亲情、血缘和心灵的交往。  



----


打碎的骄傲
落下来
变成飞扬的尘埃......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