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7-01 18:49:09), 站内信件
|
第七点,成书的时间同书当中的破绽。在甲戌本,我带来的一本,《红楼梦》就这么一本给大家看,字也蛮大的,就这么一本,因为它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六回了,这个十六回还不是连着的,中间还是缺的。在这个本子里面,多出一句话是其他抄本里所没有的,就是说,到“至脂砚斋甲戌”甲戌是什么年份呢,是1754年,曹雪芹1764年死的,1754年刚好还有十年,有三十岁的时候,1754年“抄阅再评”,我把它抄阅过来了,人家诸公评过了,我再评仍用《石头记》,我宁可坚持用《石头记》,所以他的署名叫《石头记》,有这么多,这么句话。由此可见,在到1754年之前,曹雪芹已经有了全书的初稿,尽管有些要散的,有些要分的,还没弄清楚,他这里还没整理出来,只有十六回,但是初稿都是有的,因为后来其他本子还是整理出来了,而且在这个书的楔子上面已经说了,曹雪芹在稻香穴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个话都讲,那你没有弄好的话不好讲这个话,这个书里面已经讲了,披阅已经十年了,实际上就是创作改改写写,改了五次了,哪怕第五次没有完成,改了一半,这么也算第五次了,反正初稿是有的,《凡例》诗里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前面多了一个《凡例》,《凡例》最后一条,就是此书开卷第一回,也就是后来被抄到现在很多流行本子前面的第一段话里面,这就是他的《凡例》,而且最后有一首题诗,这首题诗里面最后一句话讲“十年辛苦不寻常”,就是改来改去,改五次的稿子,前后改了五年,这样来算,我们如果没有成见的话,《红楼梦》初稿写成,从开始写到写成,十年,应该二十岁之前开始写,在三十岁之前写完,这个很多人讲,好像年龄不大一点写不出来,这个又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想,这是实在的,是完全可能的,对于曹雪芹这样一个天才来讲,因此譬如说十八九岁开始写,写到二十八九岁,十年他初稿都已经写完了,《红楼梦》是写完的,最后一回都有嘛,这个大家稍微研究过脂砚斋的都知道,它最后叫“金銮请榜”,有感情的“情”,情榜,一个榜贴出来,里面对每一个人还有几个字的评语,贾宝玉出家也写了,“悬崖撒手”都写了。林黛玉死都写了。写完了最后一回末尾他都讲到了,有人说这个是太早,有人说十八九岁写到二十八九岁,这么伟大的小说能写出来吗,不相信,不相信呢也合乎情理。
比如前苏联有个作家叫肖洛赫夫,大家都知道,他写了《静静的顿河》,这么厚四本,你如果看电影的话,可能晚上看不完,要看好几个晚上,场面也蛮大的。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写出来的吗,《静静的顿河》出版的时候出版的时候,肖洛赫夫二十二岁,就因为这一点有人怀疑他写不出来,是剽窃人家的成果了,什么什么。他打了一场官司,到后来呢,肖洛赫夫的手稿找到了,这种谣言在破灭。确实他就是二十二岁之前写《静静的顿河》,曹雪芹就写不出来,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或者是二十岁之前开始写,就写不出来。谁说的,这我觉得是根本不成其为理由的,五次修改,第一稿有人提出,他那时候还不叫《红楼梦》,或者不叫《石头记》,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在《红楼梦》里面讲到过,《风月宝鉴》,而且在书开头也提过、提到过,“东鲁孔梅溪”,东鲁是山东,有孔梅溪这个人,题曰《风月宝鉴》,题的是《风月宝鉴》,在这个上面有一条说明,我看来是孔梅溪家的,因为孔梅溪这个人是加过批语的。《风月宝鉴》作为《红楼梦》的第一稿的一个东西是可能的,写得比较幼稚,这也是可能的。当然还存在另外可能,就是《风月宝鉴》是另外一部书,是曹雪芹写的另外一部很幼稚的书,早年写的,这个书没有留下来,反正呢,我们要说明他的五次修改,他的稿子的话,都是在1754年之前,就是三十岁之前。
我们总体来讲它的结构很严密、合理,描写很精细,但是,也不要否认里面破绽不少,这些破绽从小说描写来看,根本连缺点都算不上,可以略去不计,但是有些研究者就非常认真,就是要找这个破绽,而且得出些结论,这是哪些破绽呢?一个小说年龄,小说人物年龄前后不一致,或者有矛盾,譬如说,贾宝玉到底是十三岁?十四岁,还是到十五岁到十六岁,前后写的不一致,现在举的最多的比如说巧姐,还有元春到底比宝玉早几年生的,还是第二年就生了贾宝玉,那等于差不多年龄,还是过了若干年以后再生的,即使后来有些人补,补来补去,补了这里那里有矛盾,补了那里这里有矛盾,年龄大小不一致的地方有很多,严格说来是破绽,但是我们总的来看,跟曹雪芹在写的时候,他有过,开始的时候,如果不给他写了,不给他写得小一点的话,贾宝玉跟姐妹们怎么能同住,大家都住到大观园去,那姑娘小伙子也不大合适,所以要给他写得小一点,那太小也不行,一开始就要让他有爱情的可能性,写他的生理过程,你得写第五回,要写太虚幻景的梦,要写他跟袭人的超过一般的关系,这表示他不但是个孩子,好像应是个男人了,没有这个的话,还不成全是小孩子胡闹,它又不行,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五次修改的话,改来改去,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有一些矛盾,差一年两年我说一点都不奇怪,我们看《红楼梦》里面并没有觉得这是破绽。还有地点,大观园这个地点,有时候也有前后不一致的。
你比如梨香苑,本来说是在大观园的西北角,西面,但是写到后来他又说,从东门走了,到东面去了,小的破绽这都是有的,这些都是一稿多改,改了四五次才产生的不统一,所以这样才产生这个结果,但是现在有些人太认真了以后呢,就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是《红楼梦》这部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成的,是原来有一个人写了一部书稿,曹雪芹拿来改的,这个还是受到小说前面的开头虚构的影响,有二书合成说,有三书合成说,还有个日本的作者说是六书合成说,六本书,哎,小说不是理论文章,理论文章你这篇文章哪几个观点,我这篇文章几个观点,各有好处,我可以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你小说怎么个合法,有人物的,都不同的个性的,我还没有看见过,特别是长篇小说,能够有两个原来不同的小说合在一起,就由曹雪芹最后把它合在一起,这个缝补的,这能成吗,所以我们说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的。
第八点,我就讲曹雪芹最后十年,没有在写,也没有在改《红楼梦》,这一点提出来的话,很多人都很疑惑。
有一段话,就是敦诚的诗,里面讲到,写给曹雪芹的时候,要“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我把它翻译出来,就是你不要因为生活困顿?生活很困难,你老是发牢骚,也不要整天去找这个有钱人家,找那个有钱人家解决你的生活问题,那些残杯冷炙,那些吃剩的东西,就是给你的话,他们还要有了不起的脸色给你看,我看你还不如在黄叶村好好地写书吧,是劝他,是劝勉的话,劝戒他的话,并不是描述他的话,因为敦诚敦敏知道曹雪芹在搬西郊之前是写过小说的,也一直在写小说,所以他到西郊以后,他是住在黄叶村里面,我说你还不如写书,这正好证明曹雪芹在那个时候没有写书,他在为生活奔忙,这是外证。最重要的是内证,就是从1754年,就是甲戌年我们看到这十六回的本子出来以后,后面所有的本子都没有曹雪芹改动一个字的痕迹。甲戌年这个本子,这个我们认为是最后的定本,这是最后的定本。不管是作者定的也好,是脂砚斋定的本也好,他觉得可以,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他把它抄出来,只抄了16回,当然不是说16回之外没有稿子,还是有,但是这个本子是不是只有16回,我们也不知道,可能它整理的还要多,这个我们不去管它,这个本子上面譬如说,这个石头在青梗峰下,看见一僧一道过来,本来小说里面就提到一僧一道,在那里高谈阔论,在那里谈天说地,后来就说到了人间的繁华富贵,这一来的话,这个石头心就动了,就求一僧一道把它带到人间也去享受享受,一僧一道马上说,那不可以,这个你要后悔的,你说人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好事多磨,乐极悲生,倒头一梦 ,万境归空。我看你还是不去的好,这个石头思想工作做不过来,哎哟,一僧一道觉得这也没有办法,你既然如此的话,那么,让你去体验体验,不过到时候你还得回到这里来,不过现在你这么块大石头怎么去呢,我把你变成一个小小的通灵宝玉,上面刻上几个字,这一大段四百多字的文章,在这个书里有,其他所有本子里都没有,其他本子呢就是一僧一道到了,到了青梗峰下,看到那个石头又变成那么小的一块,因为这里缺掉四百多个字,只看到这个石头什么时候会变成一块小的美玉,所有的这些文字,后来所有版本里都没有补上来,譬如说周瑞家的送宫花,宫廷里的花,送到王熙凤家里,贾涟送给王熙凤戴的时候,那时候看到奶妈正在拍大姐,大姐就是巧姐睡觉。那么就问,周瑞家的就问了:她说奶奶还在睡中觉吗?奶奶还在睡觉吗?也该请醒了。“请醒了”就是请她醒来了。后来所有的本子呢,觉得前面拍大姐,就把“奶奶”两个字改掉了,改成“姐儿”,“姐儿睡中觉吗?也该请醒了”吃奶的小孩子,什么叫睡中觉,她一天到晚睡觉。她还要把她弄醒,弄醒干什么?它实际上讲的是王熙凤在里面睡觉,而且呢,在那里有风月之事,是写这个,所以这个奶妈拼命摇手不要讲这些话,什么睡中觉!你们细细去看,这个本子这是明显改错的,明显改错的,后来所有的本子都错,曹雪芹如果看过的话,还不说,你们怎么胡改?把我这个东西怎么改成这个样子?这样的地方多了。所以我们说,从1754年以后,没有任何的迹象看出曹雪芹在改《红楼梦》或者在写《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他写好交给你,你给我加批语,你给我去澄清,最后你全部弄好了,我还可以看一遍,但是为什么老是没有看一遍呢,拖了十年之久。这里就关系到第就九个问题,这个书怎么会变成残稿的。
我觉得就是一个原因,就是畸笏叟在曹雪芹死了两三年以后,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有一次在借阅过程中,在誊清过程中,在书稿誊清过程中,被借阅者遗失了五六稿,弄丢了,哪个马大哈,可能还是长辈,借去了,就说我还给你了,他说没有还,找不到了,五六稿,这五六稿全在八十回以后的,不是八十回以前的,其中有些什么呢,有,《卫若兰射圃》文字,《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还有《悬崖撒手》等五六稿。其中有些稿子紧接着第八十回的,讲第八十回还不对,应该讲第七十九回,因为《红楼梦》曹雪芹留下的只有七十九回,这个你看列宁格勒藏本就知道,现在的八十回,是七十九回后来再把它分开,后人再把它分开,因为七十九回不大好,流传的时候还不如给它分成八十回,硬给它分开的,在列宁格勒藏本的影印中华书局出的时候,还是七十九回,这个七十九包括现在七十九回八十回的内容,不上不下到七十九回,没有了。因为第八十回在我看来就是《卫若兰射圃》文字,射箭。这个文字丢了,而且它丢的五六稿,这个人借去的时候,不是连着的五六本,就是这里借一稿、那里借一稿,一直到《悬崖撒手》那是很后来,做和尚去,那到很后来了,《狱神庙慰宝玉》到狱神庙去,那也比较靠后,不是连着的,这个没有办法抄出来了,就是很简单的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如果说是真的什么皇帝乾隆皇帝觉得他八十回以后写的好像 有碍于他的政治,请一个人把它篡改篡改,那也不会请到高官,他当时才是一个举人,皇帝要请他们做什么事情的话,那根本轮不到他的。所以整个这是一个散失的原因,而后来的残稿呢,除了这五六稿以外,稿子并没有丢掉,这一点在曹雪芹死后的畸笏叟的批语,还提到,你看到后面那一回里还提到,就是抄不出来了,他也不肯再借给人家了,再借给人家那更加丢掉了,那么就是个人保存,个人保存的东西你想保存两百多年,畸笏叟是谁现在都不知道,老头死掉了,在这个世界上烟消云散了,你放着曹雪芹的原稿,也就随着你一起去了,有没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明明写完的一部小说,最后就变成残稿了,原因不要去追,不要去猎奇,原因是一种简单的原因,枯燥的原因,弄丢了,被亲友借去弄丢了四五稿,抄不出来了,抄不出来的东西随着畸笏叟老人的保存,也一起保存到后来就没有了,因为传抄出来的只有八十回。
最后一点,我就讲后来的四十回是谁续写的,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讲了,后来四十回写的人,我觉得程伟元、高鹗讲的话还是基本可信的,就是原来有一个人现在他不肯讲出名字来,过去写小说都不肯讲真明的,何况他要试试看,自己是不是能冒充曹雪芹来写,他写了四十回,这个稿子没有广泛流传,可能就是抄了个一两部,或者三四部,或者少量的抄出来,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被程伟元收藏到,两次收藏,加起来大概我算算还不到四十回,有三十几回,他就约了高鹗一爱分担整理工作,这个从现有看的,特别是有一个《红楼梦》稿本后面抄的情况完全可以看出,原来有个很简单的本子,这里面呢,高鹗也好,程伟元也好,应该说整理这个东西是有功劳,特别是高鹗,因为后面四十回不齐,有些过于简单,有些还有矛盾,所以他要补写好多回,补写好多情节,而且修改了很多情节,这样的话,变成了现在的一百二十回。我觉得,所以我说它这个基本上是可信的,这还有别的材料,因为在这个书整理出来之前,已经有人提到一百二十回本,有些在序言里已经提到,而且特别是在甲戌本,有一个甲戌本里面,对上面八十回的修改,都可以看出它是在凑合后面的情景,后面有矛盾的地方它都删掉了,这都是在 程伟元要高鹗来做这件事之前,还有从文章本身来看呢,这个文章里面没有曹雪芹写的一个字,不是曹雪芹有什么遗稿遗留下来?那是另外一条线,畸笏叟把这个弄丢了,而这里面写的,它里面写的脂砚斋评语里提到的,后面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没有一处能够完全合得起来,都合不起来。可见这个是另外一个人写的,写得最大的不同,我今天只用一句话来讲,原来的构思呢,是一个大悲剧,它的结尾就是《红楼梦》曲子的最后“飞袅骨头岭”,各种各样不同的悲惨命运,所以叫薄命诗,宝黛悲剧当然是其中的中心,这样组成一个大悲剧,最后落得一片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原来的构思,现在把这个悲剧的性质,有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婚姻不自由的悲剧,宝黛悲剧,宝黛拆散了。这个悲剧的范围缩小了,性质也有改变,实际上婚姻问题,不一定同家庭的没落有关系,但是没有后四十回,这个书现在也流传不了那么广。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说伟大作品多带有自序传性质,我作为一个作家我也非常认可这句话,因为蔡先生刚才在演讲当中呢,实际上对这句话也是做了一个很好的解系,就是说伟大作品,很大程度上带有自序传性质,但是自序传性质不等于自传,因为伟大作品能够写出伟大来,就是说跟这个作家他自身经历过的,还有别人给他描述过的,他切身感受,更深刻,你毕竟不是别人的,是他自己体内的,自己心灵深处的,自己精神世界的。蔡先生刚才这一点都已经讲到了,就是说曹雪芹自己没有经过风月繁华的真实的生活,但是他可以听人讲,他还有超卓的艺术想像力,然后经营出艺术的精品,塑造出像贾宝玉这样的艺术的典型,那么《红楼梦》也会有经久不惜的艺术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