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7-01 18:49:09), 站内信件
|
主讲人简介
蔡义江:(1934---)著名红学专家、学者、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4年毕业于前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京,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红学会;1986年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蔡义江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出版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其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
《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实际上情况也差不多,知道《红楼梦》作者是谁,也不是都知道。有些人说搞不清楚,有人说据说是曹雪芹。但是曹雪芹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没有什么人了解。这个了解还是上一个世纪初,胡适他们一代新红学派,开始对它的作者的家庭情况,做了一些历史考证,才知道一些他的家庭情况,特别是他的祖辈的情况。到现在为止,还弄不清楚他究竟是谁的儿子,整个红学界还意见不一致。有些说是曹颙的儿子,有些说是曹頫的儿子,甚至于还有提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那么曹雪芹生在什么时候?他活了多大?这些问题说法上也都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些依据不足、证据不足,在我看来是错误的一些成见,还是很重要的一些成见。
第一,认为曹雪芹一定是经过了像贾宝玉那样的风月繁华生活,没有经过这种生活,他哪里写得出来呀?这个是最普通的一个成见。所以,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影子或者化身。第二种,认为一部内容这么丰富、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如果作者太年轻了,生活经历、生活阅历不够是写不出来的。二十几岁写人家认为还不够,至少要在三十岁、三十多岁以后来写才有可能。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成见。第三种,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在北京的西郊某一个山村里面写的,所谓“著书黄叶村”,这是一句诗里面的。敦诚的诗里面“不如著书黄叶村”。所以讲著书黄叶村。都以为《红楼梦》是在西郊的黄叶村里写的,结果写到后来呢,没写完,天不假年忽然死掉了。所以《红楼梦》没有写完曹雪芹就死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成见。最后第四点,认为小说后四十回,虽然是后人给它续成的,但其中必定有曹雪芹的残稿,多多少少还写了一点,有一些回目加以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把这四十回补写完。这个在我看来也是成见。
第二个问题,确定曹雪芹的生卒年,是判断他能否过上曹家好日子的一个关键,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关键。有些人对生卒年的问题没兴趣,你们这些红学家去争论吧,早一年死、晚一年死,早几年生、晚几年生这有什么关系?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实在太大了。记他岁数的资料只有两条:一条是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在甲申年写的,也就是1764年2月2号以后,这一年最初的诗,他是挽曹雪芹的。诗里面写道:他写到曹雪芹活了几年,他写的挽诗曾经改过,因此有两个稿子,一个稿子说“四十萧然太瘦生”。第二稿里面讲 “四十年华付杳冥”。这两次的改稿里面,文字调动很大,开头用“四十”两个字没有动。那么曹雪芹应该是活了四十岁。
第三点,他神游于失去的乐园。他经常梦想失去的乐园,而且这种事情说出来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曹雪芹很会讲,曹雪芹随着被抄没的家人回到北京的时候,还是幼年。他们自己家里的亲人都可能给曹雪芹讲,从前你爷爷的时候是怎么样,你爸爸的时候是怎么样,可能讲得绘声绘色,而且是很动感情。他从小看到的是非常穷困的没落的生活,但想到的在他出生前十几年,特别是在曹寅的时代,他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这形成了他的一种从小就梦想他家里是这样的的富贵繁华。这些都说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写的东西,主要是他想像出来的。
第四点,他的穷困倒霉的命运造就了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不幸的遭遇,造就了他这个的伟大文学。曹雪芹最大的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我觉得不仅仅是生活上面,过去能够吃大鱼大肉,最重要的是他觉得他的环境、他的路给堵住了,就是他这一生能够发挥作用、做大事业的路给堵了。他没有经过系统的、符合科举考试的训练,封建正统的文狱训练没有。所以这条路对他来讲是断的。他不能去安邦兴国、治理国家做大事,但是要让他做工、务农,曹雪芹还不甘心呢。所以只好写文章,想让大家知道他的才能,选择了写小说这条路。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我们在文学馆听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的红学专家蔡义江教授,大家欢迎。关于一部文学作品怎么样去研究,角度各异,一部产生经久魅力的文学名著,它的成书过程,写作过程常常也是研究者关注、研究的焦点。那么蔡先生对《红楼梦》一书是怎样写成的,有很精深的研究。今天我们特地把蔡先生请来,就是请他来讲一讲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怎样写作的,演讲的题目是《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大家欢迎。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绝大多数作品,它的题材、内容跟作者自己的情况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大家对作者的情况也不注意,很少有。到现在甚至于谁著的都弄不清楚,《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对罗贯中的情况,诸位了解多少呢?研究者也讲不清楚多少,因为罗贯中跟诸葛亮“借东风”没有关系的,跟刘关张也没有什么多大关系。《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是谁呢?这个也争论来争论去。
《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实际上情况也差不多,知道《红楼梦》作者是谁,也不是都知道。有些人说搞不清楚,有人说据说是曹雪芹。但是曹雪芹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没有什么人了解。这个了解还是上一个世纪初,胡适他们一代新红学派,开始对它的作者的家庭情况,做了一些历史考证,才知道一些他的家庭情况,特别是他的祖辈的情况。所以我讲呢,新红学派在这一点上面,把小说跟作者、作者的家庭联系起来,这是对红学的重大的贡献,重大的贡献,当然新红学派,也有它严重的不足之处,我下面要提到。但是即使是如此,直接地关于曹雪芹的资料,也还是极少极少,到现在为止,还弄不清楚他究竟是谁的儿子,也不是说大家都不清楚,整个红学界还意见不一致。应该说,有些说是曹颙的儿子,有些说是曹頫的儿子,甚至于还有提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那么曹雪芹生在什么时候,他活了多大,这些问题说法上也都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些依据不足、证据不足,在我看来是错误的一些成见,还是很重要的一些成见。如果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不抛开这些成见,我认为很难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就不可能作为科学的研究。你在研究当中,有了成见以后,也很难用冷静的、客观的、用分析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哪些成见呢?我这里举些例子。
第一,认为曹雪芹一定是经过了像贾宝玉那样的风月繁华生活,没有经过这种生活,他哪里写得出来呀?这个是最普通的一个成见。所以,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影子或者化身,直接写等号的这个很少。就是说从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话,基本上跟曹雪芹差不多,跟作者差不多,那么小说描写的故事呢,虽然说将真事隐去了,但是基本上是曹家的一个家史,他们家庭的历史构成,这是一种成见。
第二种,认为一部内容这么丰富、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如果作者太年轻了,生活经历、生活阅历不够是写不出来的。先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要写《红楼梦》的人,你比如几岁写,那你写得出来吗?二十几岁人家认为还不够,至少要在三十岁,三十多岁以后来写,才有可能。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成见。
第三种,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在北京的西郊某一个山村里面写的,所谓“著书黄叶村”,这是一句诗里面的,敦诚的诗里面“不如著书黄叶村”。所以讲著书黄叶村。都以为《红楼梦》是在西郊的黄叶村里写的,结果写到后来呢,没写完,天不假年,忽然死掉了,所以《红楼梦》没有写完(他)就死了。从这一个观点出发呢,那么我们看到的抄本里面,最接近于曹雪芹死的时候的本子,譬如说庚辰本,庚辰年是1760年,而曹雪芹死的话,(距)曹更早死还有三年到四年时间吧,这是最后整理的。认为这个呢是曹雪芹最后的定本,确定下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成见。
最后第四点还有,小说后四十回,虽然是后来的人给它续成的,给它写成的,但其中必定有曹雪芹的残稿,多多少少还写了一点,或者大纲,或者再退一步讲,有一些回目加以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把这四十回补写完,这个在我看来也是成见。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些说法,如果要成为一种确认,的确是如此,那就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可是在我看来呢,事实上这些说法是经不起严格的检验的。
第二个问题,我讲确定曹雪芹的生卒年,就是他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是他能否过上曹家好日子的一个关键。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关键,有些人对生卒年的问题没兴趣,你们这些红学家去争论吧,早一年死,晚一年死,早几年生、晚几年生这有什么关系,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实在太大了,因为看法不同,曹雪芹出生的年月相差有十年之久,早的要早十年,晚的要晚十年,但是在曹雪芹出生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曹家最大的事情,就是曹頫。他的父亲被抄家了、犯罪了,全部财产抄没,从此以后就败落了,搬到北京来住。如果这个时候曹雪芹是三四岁,就像幼儿园时候,和这个时候曹雪芹是十三四岁,能一样吗?这就太不一样了,如果曹雪芹是十三四岁,那他还有回忆,特别像他很聪明的人,小孩子时候的回忆,如果没有,三四岁的时候就抄家了,他就根本没有可能过上风月繁华的生活。你说这关系大不大,我觉得很大,他出生在哪一年,是没有史料记载的,这是根据他死的那一年,跟他活了多少岁,倒推出来的,你死在哪一年,那你活了多少岁,这么往上一推,就知道生在那一年,它是这样推出来。
那么记他岁数的资料呢,只有两条,一条是曹雪芹的朋友,敦诚、这个敦诚要比曹雪芹小十岁,年纪很小。在甲申年写的,也就是1764年2月2号以后,这一年最初的诗,他是挽曹雪芹的。诗里面写道:他写到曹雪芹活了几年,他写的挽诗曾经改过,因此有两个稿子,一个稿子呢,说“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岁呀,这么凄凉的,人又那么的瘦,死的时候,他是入殓的时候一定是看到了,说是“太瘦生”,第二稿里面讲的,叫“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年华,活了四十岁的时候,就去见上帝了,“付杳冥”,就到阴间里去了。这两次的改稿里面,文字调动很大,四十两个字开头用四十两个字,没有动。那么,曹雪芹应该是活了四十岁。第二个材料呢,也是曹雪芹的朋友叫张宜泉写的,张宜泉呢,没有参加曹雪芹的葬礼,大概他不知道消息,曹雪芹又不是名人,又不是什么大官,他死在西郊的时候,张宜泉是住在东南面,所以这个相隔还很远,他大概是后来知道的,所以写了一首诗叫《仿芹溪居士》,“芹溪”就是曹雪芹的号,哀伤他、悼念他,在这个诗的前面,他加了一个小序,小序里面讲,“年未五旬而卒”,他的年纪没有活到五十岁就死了,这两个材料本来并不矛盾,四十岁也是没有到五十岁就死了。不过一个讲得很具体,很确凿,四十,一个呢,讲得很笼统,不大确定,这两个材料照例来说前面这个材料是可靠的,应该做依据。为什么呢?因为,敦诚、敦敏的关系跟曹雪芹的关系还比较早,在西郊之前,他们就有交往,这是一个。更重要的呢,他写挽诗的时候,是知道死者年龄最确切的时候对不对?我们平常、你可能对我的估计,蔡先生你看上去大概六十刚出头一点嘛,或者有些人问:你到七十岁了吗?那么总是不太确定。就是我们朋友之间,可能除了特殊问过以后,也不是了解得很多。但是死的时候,要写公告,享年四十岁,这个大家都知道,本来不知道的人,他四十了,活到八十几岁,九十岁,那都知道,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他这个材料是确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