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6:40), 站内信件
|
戒——《坛经专题系列》
☆☆☆个人观点☆☆☆
什么是戒?
说到戒真是令人想起那很是严格的戒条。
一切行为都是用戒条来规范化起来。也是佛法中“戒定慧”中很主要的内容。
所以要说到戒,一定要把条条搬出来。要一字不错,一字不漏。
《坛经》说:“什么是戒啊?”
很多人也看过《少林寺》了。那里的和尚要受戒。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
其实写在经文中的戒也很多。
按神秀大师的说法就是“诸恶莫作名为戒”。—6
俗话说得好啊。“不以恶小而为之。”原来戒就是这么简单。
《坛经》说:“六祖大师在心地上下工夫。称“心地无非自性戒”—7
正是直指人心之法门。
简单扼要的理解为心中没有不好的思想就是心戒了。
看来六祖的所谓的戒。更加是严格了。不单单的规范了行为。连心灵也规范了。
《坛经》说:“六祖大师说法是不离自性。”—6
“要知道“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本来就清净的自性自然不生恶念。
是不用什么戒来规范心灵的。
《坛经》说:“所以‘心平何劳持戒 ’”—2
悟道之人不会因为持戒感到辛劳。也不会因为破戒而感到无助。
《坛经》说:“顿教法门中的戒,可以称为自性戒。和一般的五戒、十戒等有所区别。”
“可以说更加严格,也可以说一条戒条也没有。”
“可以说是心灵深处的戒,也可以说是心中生出的法。”
什么是戒香?
《坛经》说: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4
在自己心中无非即是戒。在自己心中无恶即是戒,在自己心中无嫉妒即是戒。
在自己心中无贪嗔即是戒。在自己心中无伤害之念即是戒。
《坛经》说:“六祖大师传下来的戒也不是空空无物的,虽然说的接最上乘人的。”-6
“但也还是可以依法办事的。即是依‘自性五分法身香’。”
“所说的戒香即就是自性五分法身香中的第一香。”
戒的作用在于防非止恶。俗话说: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心中本就清净。对于自己的行为自然有规范作用。
而戒香贵乎于心。在于自省。在一切恶念初起之时已经灭去。
所以戒香自当内薰。
《坛经》说:“要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3
“自度自戒”正是可称为心戒。
虽然六祖大师为我们传下“戒香”。令我们有法可依。
也当知道戒香也是随方解缚,假名三味。—6
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就是戒了。
更加不可以把戒的条条放在这里和“戒香”比较。
无相三归依戒
定立了戒就是要人守戒。有人传戒,有人受戒。
要成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归依。一般的说即是“归依三宝”
“归依佛、法、僧三宝”,通过一定之仪式,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
所以佛教教团又称受戒七众。
《坛经》说:“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5
“这是六祖大师所传的无相三归依戒。”
“归依觉、正、净”可以说六祖所传为归依自性三宝。
觉即是佛,自心归依觉,即心中明了。
正即是法,自心归依正,即念念无非。
净即是僧,自心归依净,即离一切相。
所以当知我等自心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即是佛教徒了。
这正是六祖广度有情之法门。
“戒”是为什么而传?
《坛经》说:“六祖大师传的戒定慧是为大根器的人传的。”—8
“六祖大师曾说,要是悟得自性,就不立戒定慧也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那六祖大师为什么又传下“戒香”和“无相三归依戒”。
传下的戒的内容又和一般所传有不同。
《坛经》说:“六祖大师传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6
可以说是为修禅的众生所传的法。
是直指人心的法门。为了随方解缚。
《坛经》说:“六祖大师为志诚和尚开示心戒的秘密。”
“要知道志诚和尚在神秀大师处学道九年,是位守戒很严的佛教徒。”
“所以六祖大师从戒入手,让志诚和尚得悟‘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
可见六祖大师随方解缚的妙处。
如何持“戒”?
死守戒条者是不明戒的内涵。
六祖大师所传之“戒香”“无相三归依戒”都是直指人心。
所以说“ 心平何劳持戒 ”—2
六祖大师在传“戒香”时也明确提出,“自当内薰”。
“自度自戒”。
在家学佛者只要做到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2
也就不错了。
《坛经》中有提到六祖大师曾和猎人为伍,吃过“锅边菜”。
可知死守戒条于修道无益。
应该在自心上下工夫。持戒也是自心修行的一个法门。
而之法门同别的法门是一样的。都是无上智慧法门。
(完)
注:附注原文
1、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
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2、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3、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
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4、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5、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
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6、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
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
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
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
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
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7、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8、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
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9、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
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
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
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