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曲径通幽 话题讨论>>热门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蔡义江讲座小酌>>一石激起千层浪--菜义江讲座小酌(四)

主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菜义江讲座小酌(四)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6-23 19:36:26), 站内信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菜义江讲座小酌(四)
    
    我赞成《红楼梦》是个人传记之说
    说《红楼梦》是个人传记体小说,并非和当代的传记体完全等同。
其中有虚构,但主线索,主框架是作者家庭及作者本人的经历或作者思
想脉络的演绎。其书中主要人物,事件很可能存在大量的虚构和升华,
但它依然是反映作者自己生活痕迹的文学性自传体的小说。

    三:《红楼梦》,作品中主人公及作者思想意识和理念同一性的特
点可以证实《红楼梦》是文学性自传体的小说
    我们把《红楼梦》第一回中方方面面贯穿起来,把第一回与红楼的
故事联系起来,把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这个爱情的故事,把曹雪芹和贾
宝玉想通过这个爱情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联系起来,那么联系着它们
的线索是作者本人世界观,既作者的思想意识和理念。它是《红楼梦》
及其作者的灵魂。只有它才可以是唯一的一脉相承的,坚定,不变的。
所以我们在考察《红楼梦》及其作者时,完全可以从它入手。
    一:在逻辑上,我坚信石头自云不是遑语,它完全可以作为作者自
述去看待,并且作为最合理,最可靠,最直接,最有力的原始依据;
    1:人的意识,人的理念虽然是抽象的,但往往它才是最真实,可
靠的。特别是在原始史实依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它。尤其
是在人的意识,理念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见的史料,即使是故事时,我
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故事内在着的,蕴涵着的理念上的联系及逻辑关系上
得到合理的印证。
    比如说:
    曹家与贾家一个是在现实中,另一个是在文学作品中都经历这荣,
衰的历史经历;荣,衰的经历带给曹雪芹和贾宝玉的沧桑所能产生的人
的思想意识和理念是共同的;
    即使是如果我们做这样的假设:
    荣,衰的经历给曹雪芹带来的是“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
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
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
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的由弱公子哥到坚强的文学强人;
    而贾宝玉在 《红楼梦》成为了颓废的弱者;
    他们之间的这种大相径庭,也是家庭荣,衰的经历所造成的共同的
思想意识理念在共同的演绎下不同的表现而已;
    同样:
    曹雪芹著《红楼梦》的意识理念是展示他所要表现的女性美,那么
故事是以爱情的悲剧或者喜剧的大团圆来结局并不重要,都是在作者所
要表示女性的这一思想理念的这一根本。林黛玉是“出闺成大礼”或者
是“焚稿断痴情”,都是林黛玉在不同境况下,她自己的表现;在这里
只有林黛玉自己的思想意识理念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
    二:我们考察曹雪芹和贾宝玉在家庭经历所能造成的思想意识理念
上是共同的,联系着的。
    2:石头自云与《红楼梦》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
    A:都演绎女性的故事;
    B:都是赞美女性的人物美,一个是“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
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
钗哉?一个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三:曹雪芹和贾宝玉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经历,贾府所在地等诸
方面都是一致的。这是文学创作中将生活人物原型与故事主人公等同,
再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典型的自转体的方法。
    四:如果说人物,道具在进入文学作品红就具有了文学性,那么《
红楼梦》之所以要将“真事隐去”。甚至连朝代,贾府所在地都做假说,
证明《红楼梦》的假与曹雪芹在现实中的投鼠忌器的理念是一致的。
    五:是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在塑造虚构的作品中人物时得来的灵
感。即使曹雪芹与“林黛玉”的一番经历是在北京的贫困中发生过的,
那也是作者的经历,世态炎凉,换个文学背景,人还是人。

    曹雪芹的思想意识理念所告诉我们的,我以为就是他所谓的“味”,
虽然它很抽象,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是固体的,鲜明的,沉重的,可见
的。
    《红楼梦》中的“味”,使红楼超脱;使红楼有了灵气,有了品味;
使红楼给了读者爱的美好,给了读者在爱之外的一个更大的,广垠无限
的审美,品味的空间;我们在欣赏红楼爱情的故事中体会出红楼的“味”,
又用体会到的“味”回头去重新审视红楼中爱的故事。红楼因此才活鲜,
才灵气,才受不同凡响的爱戴(这是一个很大的议论话题,如果有时间
真应该好好的探讨一下)。
    《红楼梦》告诉了我们贾宝玉生活的已知,没有告诉我们贾家何以
衰败的未知;曹雪芹的家事告诉了我们曹家荣衰的已知,没有告诉我们
曹雪芹生活经历的未知。人们乐此不疲去探求的不就是未知吗?
    最使我坚信的是把红楼书中的“告诉”,曹家,贾家,曹雪芹,贾
宝玉联系,贯穿在一起的“味”。
    因此,我认同周汝昌的《红楼梦》是个人传记之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