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chocho.1(2003-06-23 19:42:55), 站内信件
|
“文革”以后,“大”“小”人物已不再纯粹由政治地位决定,学术成就和贡献至少理论上是成为“大人物”的要素之一。但“小人物”与“大人物”的矛盾仍没有消除。红学上的重要资料已经公开出版,但重要的学术刊物,必要的学术经费等等,却是由“大人物”操控的。“小人物”如果与“大人物”观点不同,他们之间就极易产生对立情绪。从1991年开始,欧阳健提出程本早于脂本,是《红楼梦》的真本,脂批脂斋伪托等可能撼动百年红学的新说后,红学论争出现了不仅仅是学术之争的态势。首先是冯其庸等人认为欧阳健是“弄虚作假”、“编假材料”、“非学术和非道德的喧闹”。红学“打假”成为1994年8月的在莱阳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同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当代红学研讨会”的主题;《红楼梦学刊》“连发多篇文章,对欧阳健先生实行棍棒包抄,堂堂全国性大刊物,竟然连一句奖掖后进的话也看不到!实在有失大家风范!有的权威甚至不屑看欧文一眼,就破口大骂,比恶婆还狠!”“冯其庸在他自己主持编的《红楼梦学刊》上,亲自写文章,对欧阳健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无学术意味的‘围剿’。”(102)结果还引起了“第一桩红学官司”。欧阳健的观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双方关系的真相也还未充分显现,但对冯的批评确已相当激烈。其实,崐与当年李希凡、蓝翎比较,欧阳健还不能算是“小人物”,发表红学论文时他已年过五十,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清小说研究》的主编。但在红学领域,欧阳健哪能与冯其庸并列?从1978年开始,冯以其《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学叙论》等著述及主编《脂胭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曹雪芹家世 红楼梦文物图录》、《红楼梦大辞典》等重要资料书而成为红学上的“大人物”,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如果冯其庸不首肯,一种红学新说、一个红学新人恐怕很难在红学领域得到承认,这也就难怪,当欧阳健新说与冯不同、又受到冯其庸的轻慢之后,欧阳健等自然地把冯与54年毛泽东批评过的“大人物”联系起来而自己则以“小人物”自居。
是学术就得有权威,否则就无法发展。至于权威是俞平伯、何其芳还是李希凡、冯其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威从何而来,权威是否确实推进了学术发展。当代中国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权威以维护学术的尊严和规范,另一方面又保护“小人物”的研究条件和话语权利。因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还属于“计划体制”,在学术资源、科研经费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不但拥有学术权力、而且拥有行政权力的“大人物”,特别应当谨慎宽容,特别应当向蔡元培学习。
20世纪是红学盛世。新红学以其科学方法使《红楼梦》研究成为一门学科,54年以后的红学借助政治运动而普及开来,而红学在其中生成发展的学术体制又是容易引发争论的对立结构。所有这一切,都使得红学成为20世纪的显学。回顾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科学红学与政治红学原来都发端于“常识”。当胡适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后,马上告诉我们:“这个见解,本来并没有什么新奇,本来是很自然的。不过因《红楼梦》被一百多年来的红学大家越说越微妙了,故我们现在对于这个极平常的见解反觉得它有证明的必要了。”(103)李、蓝文章发表后,何其芳认为此文不过是讲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常识”。确实,从文学研究角度看,说小说是作者的自传,说小说包含着社会历史内容,都还只是常识,如果说这两个常识已经塑造了20世纪红学的基本格局的话,那么这正启示着我们崐不应小看常识的威力。新的世纪还会有新思潮涌动,政治思想还会影响文学,但像胡适把科学方法引进红学、毛泽东以政治运动重建古典文学研究并造成巨大影响之类的事件,可以肯定是不会重现了,新世纪的红学也可以肯定不会是显学了。但红学不会也不应消亡,它的前景既不会是科学的,也不会是政治的,而只能是文学的。在这个意义上,红学有必在引入第三种常识,这就是俞平伯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提醒我们的:《红楼梦》毕竟是小说!
注释:
(1)潘重规:《红学六十年》页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2)《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94。
(3)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页319。
(4)《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80。
(5)《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81。
(6)《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75。
(7)《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8。
(8)《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86。
(9)《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08。
(10)顾颉刚:《〈红楼梦辨〉序》,《俞平伯论红楼梦》上75。
(11《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6。
(12)《俞平伯论红楼梦》页
(13)《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40。
(14)《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92。
(15)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六版自序,《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
(16)蔡元培:《〈红楼梦本事辨正〉序》,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17)《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377。
(18)顾颉刚:《古史辩自序》,《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73辑录。
(19)顾颉刚:《红楼梦辨序》,《俞平伯论红楼梦》页79。
(20)熊十力:《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十力语要初续》,台北:乐天出版社,1973年。
(2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
(22)《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289。
(23)《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292 293。
(24)《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290。
(25)《胡适口述自传》页230,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
(26)余英时:《眼前无路想回头》,《海外红学论集》页70。
(27)余英时:《眼前无路想回头》,《海外红学论集》页76─77。
(28)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
(29)余英时:《眼前无路想回头》,《海外红学论集》页85。
(30)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
(31)胡适:《丁文江传》页74,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32)《胡适口述自传》页187─188。
(33)《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231。
(34)参见杰费逊等著:《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第一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35)《俞平伯论红楼梦》页341 349。
(36)《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7。
(37)《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7 118。
(38)《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40。
(39)《俞平伯论红楼梦》页21。
(40)《俞平伯论红楼梦》页360。
(41)《俞平伯论红楼梦》页333。
(42)黄乃秋:《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研究资料选辑》第三辑。
(43)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科学与人生观》页10,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44)严复:《论教育书》,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页113,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
(45)胡适:《论国故学》,《胡适文存》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46)参见陈晋:《文人毛泽东》页324 32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7)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48)引自龚育之等:《红学一家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50)引自陈晋:《文人毛泽东》 页329 330。
(51)引自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2。
(52)参见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6。
(53)王瑶:《谈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北京:《文艺报》1954年第23、24期。
(54)引自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2。
(55)周扬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4日)。
(56)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7)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
(58)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3。
(59)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5。
(60)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2 3。
(61)周汝昌:《我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错误观点的看法》,北京:《人民日报》1954年10月30日。
(62)周扬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崐4日)。
(63)《俞平伯论红楼梦》页701。
(64)引自边彦军:《毛泽东论〈红楼梦〉》,北京:《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
(65)《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8。
(66)《俞平伯论红楼梦》页807。
(67)《俞平伯论红楼梦》页189。
(68)冯至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崐4日)。
(69)刘梦溪:《红学三十年》,北京:《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70)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7。陈说似有误,“据文化部出版局统计,从1951年到1965年的15年间,《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累计印数约1000万部。”(方厚枢:《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特殊的一页》,北京:《出版史研究》第三辑)据此,1962年的印的《毛选》当不止5万部。
(71)何其芳《〈论红楼梦〉序》。
(72)李新:《反“右派”亲历记》,《中共党史资料》第67辑,中共党资料出版社,1998年。
(73)刘梦溪:《红学三十年》。
(74)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页475─476,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75)《俞平伯论红楼梦》1143。
(76)何其芳:《曹雪芹的贡献》,北京:《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
(77)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页149。
(78)周策纵:《论红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海外红学论集》页1。
(79)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贡83。
(80)《俞平伯论红楼梦》页359。
(81)徐兆玮诗,一粟编:《红楼梦资料》第二册页404。
(82)《俞平伯论红楼梦》页40。
(83)宗璞:《〈红楼启示录〉序》,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84)周策纵:《红楼梦外一支 血泪书》,《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页1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5)引自陈晋:《文人毛泽东》页318 324。
(86)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页391。
(87)李希凡、蓝翎:《谁引导我们到战斗的路上》,北京:《中国青年报》第22期,1954年11月16日。
(88)吴小如:《我所看到的目前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北京:《文艺报》1954年第23、24期。
(89)黄肃秋:《反对古典文学珍贵资料垄断居奇的恶劣作风》,北京:《人民日报》1954年10月31日。
(90)茅盾:《关于曹雪芹》,北京:《文艺报》1963年12期。
(91)参见周策纵:《〈曹雪芹小传〉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92)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5。
(93)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49 50。
(94)王佩璋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4日)。
(95)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9。
(96)引自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4。
(97)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77。
(98)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11。
(99))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9。
(100)陆定一:《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101)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6 307。
(102)岂凡:《从〈红楼新辨〉引起的》,贵阳:《红楼》1996年第4期;克非:《世纪末“红学”的尴尬》,广州:《粤海风》19997年第10期。
(103)《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