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赣州>>走进崇义沈埠畲族村z

主题:走进崇义沈埠畲族村z
发信人: zjwld(想起固安镇)
整理人: fan_z(2003-06-13 12:30:16), 站内信件
                                       走进崇义沈埠畲族村
 
 
    3月6日,记者从赣州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了离县城28公里的崇义县长龙镇沈埠畲族村。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村,它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汉畲两族人民已经和睦相处了500多年。

    寂静山村沸腾了

    沈埠畲族村现有人口960人,其中蓝姓畲族同胞520余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4%。1987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村由沈埠村改设为沈埠畲族村。3月6日上午,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沈埠畲族村村口彩旗猎猎、鼓声阵阵,一条“增进民族团结,积极迈向小康”的横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期盼了15年的沈埠畲族村牌楼奠基仪式终于在此举行,汉畲两族同胞喜气洋洋,畲族同胞还特意穿上了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穿的畲族服装。

    8时40分,奠基仪式开始之前,4名畲族同胞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先进行祭祖。他们牵来3头羊,点燃了插在地上的9支蜡烛和3品香,要“杀”羊祭祖。一个老人念过几句赞语之后,在3个年轻人的帮助下,分别把3头羊的各一只耳朵割了下来,表示把羊给“杀”了。一位畲族同胞告诉记者,三头羊寓意“三羊开泰”、“发羊财”,9支蜡烛寓意畲民族兴旺发达,地久天长。

    11时30分,崇义县党政领导与沈埠畲族村的汉畲两族同胞代表,以及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畲族同胞代表,共同为沈埠畲族村牌楼铲土奠基,表达各民族兄弟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美好祝愿。

    先辈从福建走来

    畲族古称“畲民”,早期采用刀耕火种的办法进行生产,而且过着迁徙不定生活,所谓“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姻,病疫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畲民自称“山哈”,哈即客的意思,即指住在山里的客人。他们从事畲耕,外来汉人和周围汉人称本地的土著民为“畲客”、“畲民”。

    畲族人民家喻户晓地流传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相传盘瓠生三男一女,经高辛皇帝赐姓,既盘一郎、蓝二郎、雷三郎、钟四妹,所以子孙仅有盘、蓝、雷、钟四姓。传说固然不足为据,但现实中蓝、雷、钟三姓确为畲民主要姓氏,盘瓠图腾崇拜也是该民族的主要信仰。

    沈埠畲族村的畲族同胞全部姓蓝。根据族谱记载,蓝姓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迁福建汀州之宁化石壁乡安居。万一郎为宁化蓝姓始祖。蓝姓畲民繁衍至今已有31代,50多万人口,600余年历史。其后裔有一部分迁居福建省内其他县市,还有的迁居广东、江西、浙江等省。

    沈埠蓝氏的祖先,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就从福建武平县大禾乡来到崇义县长龙镇沈埠村开基,从此沈埠蓝氏畲族世世代代就与本地的汉族兄弟和睦相处、以礼相待,共同生存、共谋发展。汉族兄弟对他们也关爱有加,从不以异族相待,汉畲两族同为一家,不分彼此,而且很早就开始通婚。后来,畲民的服饰、饮食习惯等与当地汉人相同。

    致富不忘“刘老根”

    当天晚上,记者住在半山腰畲族同胞投资经营的股份制企业———塘钨矿。连片的彩灯在夜幕里一闪一闪,矿里的几栋小洋楼与山下的小洋楼交相辉映。同行的记者打趣说,这里真像《刘老根》里的龙泉山庄。

    如今,沈埠畲族村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余元,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说,他们靠的是党的民族政策,还有领着大家伙致富的“刘老根”———塘钨矿的当家人蓝光标。

    塘钨矿于1988年初由畲族村民合股投资建成,创办初期,仅有职工40多人。由于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开采工效低,职工月平均工资200多元,年上缴国家税费不到两万元,企业一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到1996年4月,共欠外债80多万元,连起码的电费都缴不起,企业随时面临破产。

    身为畲族后代的蓝光标,当时任县土地管理局局长。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他依然辞去局长的职务,舍弃了“铁饭碗”。回到了养育他的沈埠畲族村,毛遂自荐当上了钨矿的“家长”,开始了艰苦创业,领着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过去的小作坊企业已经成为员工达500余人的现代民营企业。不仅基本还清了外债,且每年上交国家税费数十万元,职工月工资1000多元以上。不仅解决了本村70%的劳动力就业,还安排了县茅坪钨矿4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幸福全靠共产党

    沈埠畲族村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5年以前,这个村没有一栋砖混结构的楼房,没有一辆摩托车,也没有一部电话。极少数村民家有电视机,但收看节目时有声音没有图像,有图像就难听到声音。现在,这个村已有44栋小洋楼,固定电话82部、移动电话47部,摩托车68辆,各种汽车9辆,家家户户都装了电视接收器。

    群雁高飞头雁领。没有党的民族政策,沈埠畲族村畲族同胞很难飞得高。据崇义县委宣传部部长吴至海介绍,多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早在1996年该县就规定少数民族乡村提留50%返还给村,畲族子弟中考升学加20分录取,畲族民族参军、计划生育享受优惠,这在全省是绝无仅有的。近年来,该县还积极争取了省卫生厅挂点沈埠畲族村,帮助畲族民族改水、改厕、改善生活条件,受到了畲民的热烈欢迎。

    建立沈埠畲族村牌楼,是全体村民多年的夙愿。多年的夙愿终于变成现实,村主任蓝善标很兴奋,他说,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牌楼,它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功绩在全村人民心中竖起的一块丰碑。它标志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蓝氏少数民族生活的日渐富裕,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它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文 王玉波   记者 谢鹏鹭)


(书生,摘自江南都市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