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众议院—版友评论>>金庸>>艺术评论>>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

主题: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
发信人: ylw21(子翼)
整理人: chgirl2001(2003-11-26 18:07:56), 站内信件
     关于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的定位,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九十年代以前,武侠小说被社会主流舆论视为洪水猛兽,甚至于看武侠小说被许多中学老师当作一个学生堕落的开端而深恶痛绝。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三联版金庸武侠的发行和一些金庸武侠改编的武侠剧被搬上荧幕,武侠小说才逐渐得到了认可。 
    但争论仍然在继续。虽然严家炎、陈墨等许多研究严肃文学的学者已经开始认真研究武侠小说并给予了金庸武侠较高的评价,但因为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就全盘否定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把武侠小说当作是“成人童话”的论点仍然在整个舆论界占有优势。 
    我们作为武侠小说的读者,虽然不具有专业的文艺理论,但是了解一些有关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定位,讨论一下武侠人物的形象塑造,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武侠作品的内涵是有积极意义的。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些看法。 

    对于武侠小说这个词,很多人都以为重心在“武侠”,其实不然。武侠小说首先是说它的体裁是小说,其次才表明它的内容是有关“武”与“侠”的。小说这种体裁是严肃文学的一种,这毫无疑问。问题出在内容上。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武侠”作为小说的题材,就会使这类小说变得通俗甚至低俗。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历史(《三国演义》)、爱情(《红楼梦》)甚至神魔玄幻(《西游记》)都可以作为严肃小说的题材,为什么武侠就不能呢? 
    因此全盘否定“武侠小说”,正如全盘否定“历史小说”或“爱情小说”一样是毫无道理的。武侠小说之所以一直不为正统文学所认可,真正的原因是自武侠小说产生以来,精华作品极少而借“武侠小说”之名诲淫诲盗、宣扬暴力仇杀的作品奇多;同时参与武侠小说写作的人也鲜有文豪,即使近几十年有些作家努力屏弃了内容上的糟粕,其艺术水平也一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武侠小说”产生了偏见,以致于即使真有优秀作品问世,也难于被社会所认同。 

    金庸的作品则完全冲破了武侠小说的以上诸多桎梏,开辟了武侠小说通往严肃文学殿堂的新道路。中文系几位研究严肃文学的教授如严家炎、冯其庸、陈墨等对这一点从不同角度都做过评述。当然,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分野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唐代诗是严肃文学,词是通俗文学,宋代诗词都成了严肃文学;明清诗词是严肃文学,小说是通俗文学,近代则明清小说也是严肃文学。金庸武侠现在一般被当作是通俗文学,但是其文学水平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将来被当作是严肃文学,也未可知。而北大醉侠孔庆东在撰文仔细分析了金庸武侠的人物、情节、背景、结构和写作手法后,干脆直接宣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金庸武侠也已经达到了高雅的要求,可以称为是高雅文学。 

    金庸塑造的数百个栩栩如生的武侠人物形象,是金庸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这些作品得以侪身严肃文学范畴的一个重要保证。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人物形象丰满”这样的语言是无须多做解释的。作为非文学专业的普通读者,我想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 
    首先,从横向看,金庸人物无论主角、配角,对其形象的塑造都涉及到了价值观、道德观、性格、情感、武功等等诸多方面,而且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入骨三分的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的诸方面不是相互独立或相互矛盾,而是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跃然纸上,栩栩入生。这也正是根据金庸武侠改编的电视剧常常遭到读者质疑最深刻的原因。因为金庸已经在读者心中画好了令狐冲、任盈盈的形象,对于在气质性格上与此形象大相径庭的电视形象自然是不能接受。 
    其次,从纵向看,金庸人物的性格、情感、价值观等,随着个人经历的复杂和深入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个转变又是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步发生的,绝无斧凿痕迹。萧峰在自己的身世被揭破证实前后的情感和价值观变化,游坦之在经历人生巨大变故前后的性格情感变化,林平之在历经人世间仇杀、阴谋、虚伪、爱情前后的心理变化,无不惟妙惟肖,令人叹服。 
    再次,从金庸武侠塑造的整个人物群来看,金庸的任何一部小说都不只塑造一到两个人物,而是塑造了一个庞大的人物群体。在这个人物群体中无论主角配角,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都有其个性情感的成长经历。而且金庸从不以牺牲一些人物形象为代价去特意塑造个别几个主角,而是在诸多人物形象性格个性的碰撞矛盾中完成对所有人物的塑造。没有极高的艺术表现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事实上,金大侠如此苦心孤诣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讨论着郭靖、黄蓉、萧峰、韦小宝、游坦之、包不同,正是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明证。 

    红学家曾经说过,同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这样:有人看见刀光剑影,有人看见快意恩仇;有人看见人情淡漠,有人看见世事艰险;有人专看人物塑造,有人关心语言风格。道理是一样的。而最关键的是,金庸的作品能够经得起这样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反复推敲。


----
                          【北武夜游神】

                          【五壶の子翼】 
 
  无人喝彩的真实人生,精彩的让你目不暇接! 
 
 欢迎来到 《拈花小筑》 

 敬请关注《北武评论同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