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83187(钱眼开)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25:58), 站内信件
|
(7)疑神疑鬼,患得患失:一个有人有了疑心的毛病,是很痛苦的。俗语说“疑心生暗鬼”,常常怀疑别人,那这种心中笼罩的一层阴影,造成了严重的心病。其实他并不能了解一句古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道理。由疑病而将自己弄得神经兮兮,“患得患失”就是从这里生出来的,由得失之影响而使整个心态忐忑不安,甚至杞人忧天,好像即将大祸临头似的,逐渐地不能适应了当前和环境,失落了人群,抹煞了人间,成了万念俱灰、百事废举的活着的死尸。
(8)此外如尖酸刻薄、斗气争欲、现实计较、欺压谄媚、阴谋诡计乃至为非作歹,作奸犯科,都是众生心态有了严重缺陷,不知时刻反省观察,去身养性来改善心态,而一意孤行,一误再误,终于抱憾终身,随业堕落而去。
(四)烦恼与修养
如在“百法明门论”中刻画了五十一心所,也就是五十一种心理现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此处专说这五十一心所中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单就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其中贪嗔痴为众生堕落的根本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三毒自无始劫来,就各个根深蒂固,而不自觉,故流浪三途,不知所以。此毒可障戒定慧三德(无漏学),然此三德也可对治三毒,若此三毒妄执坚固,虽修三德,终不成就。今将此六根本烦恼,简扼阐明:贪者以我执之自私自利的心理,广为 搜罗,越多越好,欲壑难填,百求无厌;嗔者无明火起,焚毁功德,所求不遂,对境难堪,嗔怒无息;痴者无明障蔽。迷失自性,不求觉悟,指鹿为马。拨无因果,颠倒梦想;慢者以自我之知见,气势凌人,自以为是。以偏概全;疑者心神鬼祟,故有疑他,犹豫不决,果断流失;恶者偏执己见,以身以诸不正当的见解,认为如是。其中又略分为身见,以身为实有“我”的邪见,执身为我;边见,极高偏执的看法,不是偏于断见,就是偏于常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不认为有后世为断,认为人死后复为人,牛羊猪马死后也如是为常;邪见,谤无因果或知见偏激,以盲引盲之异端邪说;见取,以主观之见为是,而否定客观的存在,执于非理之见;戒取,自作聪明,妄执邪戒以为正戒。以上六种为根本烦恼,所谓根本者,坚固不拔,盖一念无明,众生人人即有所染,而不能自制、转化、却染,岂不是可怜之至!
另二十个随烦恼,常随转于众生之中,广造诸业,如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等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等为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为大随烦恼。今分别解说如下:于逆境起愤怒为忿;忿后结怨,怀念不舍为恨;掩饰过失,不肯发露为覆;诸境困扰,无由解释为恼;见他人荣显己不乐为嫉;吝啬财法,不肯布施为悭;为获利益,用语欺为诳;卑躬屈下,谄媚奉承为谄;损恼有情,心无慈愍为害;以自为是,骄凌傲慢为 骄;不知缺陷,对上拒善为无惭;不顾世法,对下暴恶为无愧;令心神不宁坐立不安,障止及行舍为掉举;令心神昏者,不堪负荷,障观及轻安为昏沉;于真理不能感受,为不信;于懒惰退心,断恒不进为懈怠;随波逐流,混过时日,为放逸;反应迟钝,忆念散失为失念;心念迁流,不令系止为散乱;于所观境,起错谬解,为不正知。以上略微释说二十六烦恼之内容所具,以明其个别之意。
总括以上,就百法中之二十六种诸般烦恼,皆心理迁流变态所作。众生受此困惑,障蔽自性,终不自觉,若不用修养之法以对治,自也无由修持佛法经净化。吾等众生恒常处此种不正常心态当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于诸苦中,患得患失,强颜欢乐,内苦不堪。当我们往观精神病患者的悲歌时,他们面目毫无表情,或哭笑无常、或凶悍打骂、或似疯似傻、或语无论次、或呆痴翘首、或幻视幻听,诸如此类,皆系心态失常,魔业所障,如今吾等,看似正常,若依百法所观,或缺或陷、或寡或众,皆将心态驱策往无明深渊,无知措止。若就佛菩萨妙观所察 ,与上述精神病患并无二样,只有重与不重的不同而已,可悯众生,自以为高尚文明,人们的内里--心中妄念的污秽,又岂是凡夫肉眼所知?但一举一动中,都可体察出人们彼此间的忠诚、善良与诈伪、勾斗、利用、阴险、谋害等,怎能用衣冠的外表所能掩盖呢?我们不从人格教育的修养做起,那恐怕一失人身就万劫不复了,因他已丧失了做人的条件,所以必须由修养上着手打下成佛做祖和基础,才能将种种的习气、烦恼、净化为乌有。
我们都是心态不平衡,患得患失、妄起分别的凡夫俗子,佛陀所有的教化,都是针对我们不正常心理病根,搭救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漂流的宝筏。我们反省检讨,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修养工夫,才能进一步修持佛法,使我们身心同获解脱。
---- 我就是改進社會風氣
風靡萬千少女
提高年輕人內涵
刺激電影市場
美貌與智慧並重
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人稱玉樹臨風賽潘安
一朵梨花壓海棠的有志青年
---钱眼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