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1:31), 站内信件
|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景德镇,素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三十五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
景德镇始称新平镇,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又称昌南镇,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造御瓷得真宗赏识,改用皇帝的年号易名"景德镇"。明清之际,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1956年被列为江西省直辖市。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也是"五山两湖"(黄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风景区的中心。围绕这些景区每年来景德镇观光的境外游客数以万计,景德镇市内的旅游景点有:景德镇陶瓷馆、历史博览区、龙珠阁、湖田古窑遗址等,所辖区内还有浮梁古县衙、高岭山等。
高岭山
“高岭土”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它以我国江西景德镇高岭村所产的高岭土(瓷土)而出名,并已成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
高岭土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的融合
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为景德镇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革作用。从元至清中期为高岭矿开采旺盛时期。如今高岭山虽然已不再出产高岭土,但是,由于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遗迹,每年来高岭山观光的游客仍然为数不少。
高岭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面积达38平方公里,现尚村东阜村的古街道、古码头、明代石碑、高岭村的清代商店、古矿井、水口亭和明万历至清雍正时期的有关开采高岭土的碑刻等。
高岭碑亭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赋有神奇色彩
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何的穷汉,租种着地主的几分瘦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都被地主刮走了,只得靠瓜、薯、野菜充饥度日,生活得十分艰苦。何氏夫妻虽穷,但心地却很善良,平日里只要听说谁家的锅揭不开,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那点瓜薯给人送去。邻近穷苦乡亲,都很尊敬他们。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号,雪花纷飞。何老汉刚把屋门打开,只见屋檐下躺着个几乎被冻僵的老头。他忙唤来老伴,将老人抬到自家床上,把仅有的一床棉絮盖在老人身上,还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袄脱下来盖住老人。同时,何大娘也烧好了姜汤,夫妻二人细心地将姜汤一勺一勺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过了一会,老人终于苏醒过来。老人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口中,意思是说要吃东西。何老汉家中只有野菜汤,怎能给老人吃呢?与老伴商量,只好又到财主家去借了那一升还两升的米来。熬好了热腾的稀粥,端到老人的面前喂他喝。白发老人喝了粥,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起来激动地说:“你二人确是名不虚传的好人啊!”便从衣袋里取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递给老汉,说道:“这粒小石块送给你们,可将它种在村后的高岭山上。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那里会长出挖不尽的白玉土,是制瓷的上等原料。你们可以挖起来去卖钱。”说完,哈哈大笑就不见人影了。老何夫妻惊得目瞪口呆,以为遇到了神仙。夫妻俩果真到高岭山,挖了深坑将小石块种下。过了四十九天,他们又来到高岭山挥锄一挖,只见原来是黄色的泥土,变成了白嫩的玉色土。夫妻俩非常高兴,通知穷乡亲们一同去挖玉土运到镇上卖,果真卖到好价钱,大家都有了收入。从此,这一带的穷乡亲们便都改行挖卖玉土了,日子也比从前好过多了。
1712年,有个法国的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的瓷土,于是高岭土便再全世界闻名了。
湖田窑
湖田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方郊外,保护面积4万平方米,在唐代到明代中期的约七百年历史中一直是景德镇的制瓷中心,是民窑聚集的产瓷地。后由于在市场的竞争中失利,不得不依附于官窑而生存,于是这些民窑逐渐搬迁到官窑周边,形成了现在的景德镇市,而湖田逐被荒弃成了农田。 但是,七百年的制瓷历史给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窑、古作坊遗迹,如“葫芦窑 ”、“马蹄窑”等。这些古迹使湖田成为是全国古
湖田古瓷窑址陈列
瓷窑遗址中第一个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窑址从五代到明中、晚期,烧造历史达700多年,产品遍布全世界,有著名的宋影青、元青花、青花釉里红和枢府瓷等,是研究景德镇历史、中国陶瓷发展史、外贸史和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文化遗存。目前建有湖田窑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同时,不断出土的古迹也成了国内外陶瓷考古爱好者的乐园。
龙珠阁
龙珠阁座落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之巅。明、清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大监锯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这里留下了明清两代大量珍贵文物,龙珠阁也因此成了景德镇瓷器的象征。
1990年龙珠阁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气象威峨。阁之大门及内殿梁柱均髹以朱漆,金壁辉煌。阁中前后殿的神龛中设有白瓷跌坐观音、香炉、烛台及纯以夏布调漆为胎,身涂金
彩之神像等,二楼则供有三教创始儿女仲尼孔子、释迦牟尼、老子李耳之塑像。另设有战坛,安放沙盘銮笔。
阁内顶梁
龙珠阁内分与原官窑相关的资料展示和经由古陶瓷研究所复原的官窑瓷展示两部分。其中,官窑瓷的展示部分对景德镇官窑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作为官窑遗址和现代官窑器研究成果展示场所,龙珠阁一直是中外陶瓷爱好者关注的地方。
陶瓷历史博物馆
以明清两代的古建筑物为中心,配以古陶瓷和陶史风情展形成了该馆的独特风格。清代古建筑群以“玉华堂”、“大夫第”为中心,展示了本地区清代古建筑的精华。建筑物内还有历代古陶瓷展览。明代古建筑群又以“五股祠”、“汪伯故居”、“苦菜公故居”为中心构成了一座模型式古村庄。其中,“苦菜公故居”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三层建筑的古民宅,同时配有古陶瓷风俗人情的介绍,使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妙感受。所以,该馆也是景德镇旅游不可缺少的一个景点。
瑶里
瑶里古名窑里,位于景德镇的东端,距市区55公里。瑶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奇岩飞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筑,古窑遗址,革命旧居无不让你流连忘返。
瑶里古建筑群:瑶里村古建筑群规模庞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狮冈胜览等。其中以一步岭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这里集中了一步岭牌楼、老屋、大夫第、狮冈胜览等。
狮冈胜览:狮冈胜览始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幢欧式建筑风格的民居,该民居为两堂、八房的楼房结构,屋内门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画面生动逼真,精雕细琢,均未施油漆,充分显示木板纹理的天然美。木雕取材广泛,不仅有吉祥典故,古代戏文,而且还有八仙,财神,麒麟,花鸟等山水图案.整座建筑充分显示了屋主的富有,
若从对面的狮山上观看这座建筑.确实雄伟壮观,别具一格,于是屋主将此屋取名为"狮冈胜览"。
革命故居:瑶里是革命老区,保留了许多革命历史遗址,如陈毅旧居(新四军留守处),抗日动员大会会场,新四军驻址,瑶里改编纪念碑等。
陈毅旧居:原名“敬义堂”,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登仁郎吴光容所建。室内环境古朴曲雅,茶几桌椅,花卉盆景点缀其中。1937年12月至1938年月1月,陈毅元帅二次来到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事宜,就生活工作在这里。1938年2月又在此成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室内的图片展现了瑶 里三年游击队和红军游击队 在瑶里改编的情形,以及改编后新四军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梅岭风光:
江南第一祠:建于明朝中期,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气势雄伟,做工精细,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其建筑制式之违规违禁(当时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之禁令),则令人咤异,现经过整理修膳,古祠重现昔日光彩。
梅岭古樟群:来到梅岭,映入眼帘是蓊郁,古朴的千年樟树群,高大的树干,五个成年人手拉手还不易围住;旁逸斜出虬似神龙摆尾;浓荫下一湾水池,池水清澈,冰凉;鱼儿悠游、蛙儿伴奏,配上旁边古色古香的建筑,别有一番田园山庄的情趣,令人流连忘返。
徽州古道:有数百年历史,绵延数十里,用几十块青石铺就,有近万级台阶,行走在这历史铺就的青石板上,置身在峡谷幽林之中,听着潺潺流水声,令人顿生思古之情,倍感历史之沧桑,特别是路边那山腰的护佑神亭,更使人深感生活的无常、商旅的艰辛、平安团圆之宝贵。电影《闪闪红星》曾在周围拍摄外景。
汪湖风光:
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林海,千年的古树,一棵棵直冲云霄,置身其中,使人顿悟原始森林的苍茫,林中空气的清新,倍感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情趣,倍觉保护森林,保护自然,保护家园的重要。
南山瀑布:在汪湖村南的深山峡谷中,一幅三十多米宽的巨大水帘从六十多米高的峭壁倾泻而下,远看似珍珠飞洒,溅起万缕白烟。近闻声震山谷,势如万马奔腾,游人无不惊奇叹绝。其气势之豪迈,景色之壮观,实为江南第一瀑。在南山瀑布下面,还有一处飞瀑飘落,落差达126米,宛如仙女飞舞白纱,故名“美女飘渺”。瀑布两侧崖壁达百米,无数块巨石横卧于峡谷之中,以赤裸裸之躯搏击飞瀑,跳珠溅玉,给人以无限美感。
诸仙洞
位于寿安乡朱溪村的青山环抱之中,距市区20公里。
洞口崖高十多丈,广百余步,可容纳数百人。洞深约1800米,洞中套洞,岩内有岩,深广莫测,变化奇特。
入洞稍一抬头,见形如顶蓬的崖头上悬吊着一个巨大的“猪心石”。升天洞的洞口直透岩顶,仰视犹如坐井观天,凝望久之,令人心旷神怡。洞的走向更是区区折折,高高低低,移步换景,涉足有景,千资百态的壁画和石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