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井冈山市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井冈山市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6), 站内信件
井冈山市 
 
 
  
■ 地理位置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东西宽为东经113.59'至114.23',南北长为北纬26.27'至北纬26.49',东临泰和、遂川两县,南接遂川县境,西靠宁冈和湖南炎陵县,北连宁冈和永新县地,市区距省会南昌352公里,距吉安行署138公里。 

■ 自然资源

    境内土地总面积670。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585.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3%,耕地面积6万余亩。全境群山连绵,巍峨挺拔于罗霄山脉新华厦系的隆起带上,为明显的两极阶梯状,地形呈西南高、渐次向东北、东南倾斜,全境平均海拔高度为5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1841米,最低点海拔为209米,两地高差达1632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1月份为最冷月,平均气温3.2℃,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23.4 ℃,年平均降雨量1856.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511小时,年平均雾日96天,具有冬长、夏短、秋早、春来得晚的特点。

    井冈山素有“绿色明珠”之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1%,全境有次原始森林7000公顷,植物种类3800种,占江西植物种类的70%,其中高等植物2000余种,木本植物800多种,珍贵稀有树种有观光木、香果树、银杏、红豆杉等百余种,药用植物有厚朴、天麻、石松、七叶一枝花、竹节人参、红草、何首乌等千余种。在这绿色宝库中还栖息着1108种动物,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黄腹角雉、白颈长尾猴、云豹等20余种。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下还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钨、金、锡、锌、铁、煤、硫磺和丰富的建筑材料石灰石、石英石、花岗石等。水资源也相当丰富,理论蕴藏量7.4万千瓦。 

    建国初期,井冈山人口稀少。1957年末总人口仅为1.38万人,1970年末增至3.49万人,到1998年末市人口5。85万人,人口密度由1957年的20.8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88.5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为3.94万人,占总人口的67.4%,非农业人口1.91万人,占总人口的32.6%,男、女比率为50.7:49.3。全市有12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人口约180人,全市从业人员.4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83万人,第二产业的有0.58万人,第三产业的有1.01万人。

■ 行政区划

    当年,毛泽东同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成立了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1950年建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6年撤区设乡,1959年将宁冈和永新县的拿山区合并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61年与宁冈县分治,"文化大革命"期间省革委会决定将"井冈山管理局"改称"井冈山革委会",1997年省革委会决定恢复"井冈山管理局",归省直辖,1981年成立"井冈山县",1984年撤县设市至今,归吉安市辖。全市辖4乡1镇1街道办事处(即:拿山乡、黄坳乡、长坪乡、下七乡、厦坪镇、茨坪街道办事处),境内设有井冈山企业集团(原国营井冈山垦殖场)和省属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乡镇下设29个行政村。

■ 经济和社会发展

    回顾建国五十年以来的艰辛历程,可谓可歌可泣。1957年,井冈山垦殖场的创建,拉开了全面开发建设井冈山的序幕。随着公路的建设,电站的兴起,厂、矿工业的兴办,掀起了全面建设井冈山的高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给井冈山经济和社会事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和动力,井冈山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成倍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039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5倍,年平均递增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7亿元,增长12。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33。2倍。 

■ 农村经济

    1957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971公顷,基中:水田2887公顷,当年粮食作物产量7289。5吨。从1957--1978年20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2。3个百分点。农村工业经济只局限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同期的农民人均收入也非常有限,1978扯,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2元。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2。39万吨,比1978年增加1。06万吨,增长152。6%,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59公斤,比1978年增加97公斤,农业总产值1。7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03倍,这期间平均以每年13。4%速度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农村市场异常活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工业经济

    1957年以前,井冈山工业只有传统的缝纫、雕刻、木竹加工,日常用品的修补等手工作业。随着电站的建立,陆续办起了一批国有工业企业。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井冈山工业获得巨大发展,并形成了造纸、建材、电子、机械、食品等五大类工业体系,有际奖牌。1998年全市拥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58个,其中中型企业3个,国有工业企业29个,集体工业企业28个,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58亿元比1958年增长195倍,年平均增长13。7%. 

■ 交通邮电

    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1958年3月,井冈山修建了一条公路--井泰公路,随后,井冈山至宁冈、井冈山到遂川公路陆续建成通车,以这3条主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逐年增多和延伸,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前境内公路里程226。06公里,其中:国道52。32公里,省道59。03公里,县道64。09公里,乡道50。32公里。这些路为井冈山的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客运量195万人,客运周转量12384万人次/公里,货运量达30。0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38。93万吨/公里。 1952年在茨坪供销店设立子邮政代办点,开始正式通邮,随着井冈山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井冈山邮电事业实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程控制电话、电报业务、无线通信电路等业务日趋完善,1998年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8000门,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乡村电话网络化。1998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8817户,农村100%的行政村开通了电话,每百人拥有电话15。08部。

■ 固定资产投资

    开发建设井冈山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井冈山的建设,给予了井冈山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井冈山着力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代,先后完成了景区、景点的开发、井冈冲电站、万吨提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井冈山经济发展的环境。

■ 城镇建设

    建国初期,茨坪当时只是一个16户农家,100余人的小山村。井冈山建县至撤县设市后,茨坪成为井冈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的中心,人口约1。43万人,城区绿化面积达512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4。5平方米,市内环形的水泥、沥青公路连接成网,建筑独具特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功能得到增强。井冈山业已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山城。与此同时,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初具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商贸外经

    改革开放后,井冈山的经济日益发展,商业、贸易等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以茨坪(市区)为中心,各乡镇的农贸市场为主的商业网络,商品琳琅满目,物价平稳。尤其是独具井冈山特色的旅游商品,进一步丰富了市场,繁荣了经济。199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80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8337万元。外贸经济也随着市外贸公司的成立而得到发展,1980年全市出口供货额为12.8万美元,1987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出口创汇,当年的出口供货额达到76万美元,到1998年约400万美元,特别是近5年,累计外贸出口1200万美元,利用外资累计650万美元。 

■ 财政金融

    建国初期,井冈山仅为区、乡行政建制没有国营工业和商业,财政收入主要是农业税和敌伪财产变卖收入,且全部上缴中央统配。1960年,井冈山首次有了地方财政收入9.1万元,加上宁冈县收入共有9.08万元(当时宁冈县与井冈山管理局合署办公),随着井冈山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井冈山的财政相应得到发展,1984年以前井冈山财政收入发展缓慢,始终在200万元上下起伏。1985年至今,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199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094.9万元,比1961年的75.7万元增长了53倍,大大的推动了井冈山经济的发展。

    1959年,井冈山人民银行成立,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人行、建行、工行、农行、中行5行的金融系统。银行贷款业务从无到有,1962年工业贷款30万元,共计2274万元,到1998年银行期末贷款余额为30.96亿元,支持了井冈山经济的发展。储蓄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62年井冈山城乡储蓄余额为6.6万元,人平拥有存款3.48元,1998年,银行存款期末余额达4.1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2.75亿元,人均拥有存款4685元。 1985年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井冈山市支公司成立后,井冈山保险事业坚持改革,促进了各类保险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本着取信于民,用之于民和不赔不赚的经营原则,特别是养老保险业务,先后筹集了10万多元为568人养老对象办理了养老保险。 

■ 人民生活

    建国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7元,人平有粮仅此52.5公斤,但在这50年里,井冈山人民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后,井冈山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场面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39.7元,比1986年增加了38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6.01元,比1949年增长112.5倍,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菜蓝子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住房上也在追求舒适的宽敞,过着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 社会事业

    五十年以来,井冈山的科技事来硕果累累,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卫生条件逐步改善,199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96人,平均每万人有科技人员309人,具有高级职称76人,中级职称461人,全市共取得科研成果28项,有的获国家奖,为井冈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拥有普通中学6所,小学5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0。89万人,专职教师人,拥有一所综合性的市级医院和1所中医院以及5个乡镇中心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82人,其中医生人员122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21。1人,文化事业从无到有,现有市级文化单位6个,乡级文化单位5个,电影放映单位14个,电视覆盖率达85%。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体育场所逐年增长增加,体育健儿在省、地内重大比赛马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并被国家体委列为‘全国体育夏训基地’。井冈山还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双基’教育达标县(市)”、“全国卫生城”、“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国家级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 名胜古迹

    井冈山作为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既保留着许多革命人文景观,又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两者巧妙的结合,形成井冈山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既是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又是欣赏自然风光、高山田园的美好佳境。井冈山有革命人文景观30多处,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0处。风景名胜区主要有:茨坪、龙潭、黄洋界、主峰、笔架山、桐木岭、湘洲、仙口等八大景区,有景点60多个,320多个景物景观,景观以峰峦、奇石、瀑布、温泉、溶洞、云雾、珍稀动植物和高山田园为主,具有雄、险、秀、奇、幽的风光特色。最为著名的有龙潭的五龙瀑布,如银河倒挂,白练悬空,景区内奇峰怪石、姿态万千;有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这里的云雾如奔腾的汪洋,气势壮观;有现发行面值100元的人民币背景图案--井冈山主峰,奇峰突兀,林密谷幽;有笔架山的十里杜鹃长廊,花色品种繁多,景观壮阔,举世罕见。井冈山人民正围绕风景名胜区"英雄业绩和壮丽河山辉映"特点开发建设,使“红花”和“绿叶”相辉交映,形成独特的井冈山旅游特色。近年来,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着力改善旅游接待环境、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加强对外开放和经济交流。

    今后,井冈山人民将继承伟大的井冈山革命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科教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把曾经养育过一代伟人的革命摇篮建设成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新兴旅游城市。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