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永新县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永新县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6), 站内信件
永新县 
 
 
  
■ 地理位置

    永新县地处赣西,毗邻湘东,吉称楚尾吴头。地理座标为东径113°50′-114°29′,北纬26°47′-27°14′,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东邻吉安、泰和,南连宁冈、井冈山,西接莲花、茶陵,北毗安福。

■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194.5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1%。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从南北两侧向中部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县有耕地面积2.95万公顷,可种早稻2.27万公顷,晚稻2.47万公顷,是省内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也是赣中南农业开发县之一;有水面1.1万公顷,可捕劳面积0.85万公顷;全县有林面积9.8万公顶,活立木蓄积量达32万立方米,是江西林业重点县,红心杉、九陇松、小江木等优质木材驰名省内外。矿产资源已勘查探明各类矿藏20余种,其中铁矿石、石膏、瓷土、石灰石、混合稀士储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开发前景广阔。 

    全县现有总人口45.59万人,其中劳动力26.7万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务输出十分活跃,每年有6万余劳力外出打工。通过外出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务工经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县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 行政区划

    永新的行政区划的历史上变迁较大。春秋战国时期,永新地域先后属吴、越、楚国。秦灭楚之后,属秦九江郡。西楚元年,永新地属九江国。宋元七年以后,全县划为73都。到清乾隆八年,县内存9乡,63都。同治年间,全县编为东、南、西、北四乡,分领63都。民国27年,全县设6区,下辖2镇、32乡、364保、3722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7区1镇25乡。1956年,撤区并乡,设1镇38乡,管辖427个高级农业社。1958年,在县以下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原39个乡镇改为公社建制。随后又增为44个公社,辖448个生产大队,1969年生产队。此后,社队规模常有变动,百县以下的三级体制保持不变。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乡镇之下设村民(居民)委员会、村民(居民)小组。至今,设19个乡,10个镇及一个垦殖场和一个林场(直属县政府管辖)。乡镇之下设367个村(居)委会,2437个村(居)民小组。县城驻地禾川镇。

■ 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7亿元,比1949年增长106倍,比1978年增长1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47元提高到1998年的1920元。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封闭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49年为75:7:18,1978年为68:16:16,到1998年发展为50.3:26.5"23.2,三大产业协调有序发展,共同促进,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1998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8.25亿元,是1949年13倍,是1978年的6.3倍。粮食总产量1998年达21.4万吨,是1949年的4.4倍,是1978年的5倍。油料总产量1998年达1.15万吨,是1949年的12.4倍,是1978年的5.9倍,油菜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全省油菜"金花奖"。肉类总产量1998年达2.31万号,是1949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7倍。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农业总产值值中,194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8.7%,1978年占75.9%,到1998年下降为55.2%,而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则逐步上升,由1949年的21.3%提高到1998年的44.8%。就整个农村经济结构来说,非农产业产值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0%上升到1998年的35%。三是由过去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经济向商品生产经济转变。随时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率大大提高。1949年农民生产基本还处于自产自用状态,1978年以后,农业商品生产开始萌芽,小有发展,但农业商品率还很低,仅为18.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大有发展,到1998年农业商品率提高到72%。四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低质、低产、低效益逐步向优质、高产、高效益转变。主要表现在:①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全县现有旱涝保收面积1.7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27万公顷。②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199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228万千瓦,彻底改变了以前农民靠以手工劳动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③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农民素质。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0%,旱床育秧、抛秧、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吨粮田的模式化栽培普遍为群众所接受。各种农产品单产有了普遍提高,粮食单产1998年达320公斤/亩,比1949年增长3.3倍,比1978年增长1.6倍。五是特色农业有长足发展。以布朗李为主的优质落叶果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蚕桑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以319国道和吉水公路沿线两条4000余公倾的特色林果带;建立了一批优势高效蚕桑生产基地,全县桑园面积达1333余公顷,成为江西第二大蚕桑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15亿元,是1949年的287倍,是1978年的29.7倍。一是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工业生产体系健全。1998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1513家,其中国有工业30家,集体68家,非公有企业1415家。并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冶金、电力、纺织五大行业为支柱,以机电、造纸、皮革、印刷、酿酒、食品、饲料等行业为重点的具有相应规模、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特别是工业小区的建成和新兴的茧丝绸县办骨干企业即于浙江嘉兴绢纺厂合资组建的嘉兴绢纺厂永新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投产,给我县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二是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8年,水泥产量6.56万吨,配合饲料4859吨,发电量(县属)2645万度,白厂丝产量42吨。三是乡镇工业企业异军突起。1998年完成乡镇工业总产值2.8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7%。 

    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县内通车里程达697公里,是1949年的10.6倍,是1978年的1.2倍,县乡公路、乡际公路、村道基本上连成交通网络。铁路通车里程58.19公里,并与京九大动脉接轨。全县客运量达340万人,货运量达109万吨。邮电通讯迅猛发展。199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617万元。全县程控电话装机量达11090部,农村现有83%的行政村通了电话,我县整体的综合通讯能力大大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了较快的增长。199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0.78亿元。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方向倾斜,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得到保证。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拆改拓宽了街道,铺修了水泥路面,并配套建设了下水道、自业水、路灯、公厕、清洁箱、岗亭、花坛、护路栏杆等公共设施。街道两旁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街面洁净整齐。县城中心禾川镇人口发展到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3.96万人,真正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县辖区内建置镇由1949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0个,建制镇的规划建设正在铺开设施,亦以初具规模。 

    商贸活动日趋活跃。市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市场商品充足,商品交易空前高涨,一个以国有商业为主渠道,私营和个体商业经济为补充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亿元,比1949年增长132倍,比1978年增长13.4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9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638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36万元,比1949年增长1343倍,比1978年增长10.5倍。 

    金融保险事业平稳发展。1998年末,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9.73亿元,总共发放各类贷款7.34亿元。保险业,全县开办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房屋保险、人寿保险、农村干部退休保险等保险类型,全年全县承保金额10.88亿元,保费收入0.13亿元。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31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45.8倍,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199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53亿元。在收笔试增加的基础上,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体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消费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有相当部分家庭过上了比较 实的小康生活。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方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工作顺利完成,"两基"教育基本达标。目前全县各类学校达到342所,教题409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县现有在校学生8.2万人,比1949年增长9.5倍,比1978年增长5.7倍。中小学毕业生达1.59万人,比1949年增长3.1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截止1998年,全县为国家各类大中专院校累计输送合格人才6384人。文化方面,县城的文化娱乐场所齐全,有电影院、戏院、舞厅等。全县现有电视差转台2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永新采茶剧团经常排炼出让农民喜爱的戏剧节目,常年下乡出演,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科技方面,全县现有各类科技人员6257人,科技人员大胆实践,不断取得科技成果,并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步伐的“科技兴县”新路子,国家科技部在1995-1997年度分别授予永新县为“全国培养星火带头人先进县”、“全国科技培训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县”等光荣称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2%以上。卫生方面,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6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39人,医院床位数达1180。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23倍、14倍、79倍,与197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9倍、2.1倍、2.2倍。体育方面,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人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育活动开展频繁,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永新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80年首先在全县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继而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推行"公司+农户"发展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86年全面掀起了工业企业的改革工作。首先,落实企业责、权、利,实行企业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制的改革。其次,全面推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再次,大力推行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和"国有民营"和"先售后改、内部持股"及"分块经营、分块搞活"、风险承包、租赁经营的体制改革。至今,组建有限责任公司4户,股份合作企业2户,国有民营企业1户。通过改革,为全县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解放,使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过去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辉煌成就。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广泛与外界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1998年,对外贸易出口总值达1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万美元,利用区外资金2800万元。

■ 名胜古迹

    永新县山川秀丽,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城南有建于北宋的南塔;城东有曾令明代旅游家徐霞客“夙慕”已久的梅田洞和“峰夹波声远”的碧波崖;城西有抗元志土舍身保节的忠义潭;境南有“上耸绝崖,下俯重渊”的阿育塔;境西有唐宋宰相姚崇、朱僧儒、刘沆游览就读过的禾山。永新不仅保留着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焕发革命光彩的纪念圣地。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三湾改编"和龙源口大捷等革命旧址,与革命圣地井冈山融为一体,成为旅游、避暑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者兼备的胜地。

■ 未来展望

    为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永新带入二十一世纪,县委、县政府决心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齐心拼搏,到200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至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实现兴县富民的目标。围绕这个宏伟战略目标,今后我们着力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一要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创特色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继续加大强攻工业力度,切实抓好农化工业、建材工业和茧丝绸加工业这三个重点,着力实现工业总量和效益的提高,努力把我县建成一个工业大县。三要继续加大商贸活县挖潜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市场网络建设,抓好以县城为中心的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以商活县、工贸结合的经济特色;另一方面,不断拓宽发展领域,积极挖掘本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潜力,努力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四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本?quot;你投资,我服务,你赚钱,我发展"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广纳四方肾士,诚招天下英才,进一步激发外商投资的热情。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