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6), 站内信件
|
吉水县
■ 地理位置
吉水位地江西省中部,吉安地区东北部,赣江红流北去,把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县境东面与永丰县交界,北面与峡江县接壤,西南与吉安县、吉安市毗邻。县城南,赣江与恩江汇流,二水缭绕青湖洲间,状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自然条件,吉水县总面积2718.87平方公里,列全区第四位。境地内地形南北长而东西窄,恰似哑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为大东山主峰,海拔891米;紧低点为县城北2公里处,海拔仅38米。地貌形态以山陵为主,次为岗地、山地和平原。
吉水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东亚季风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2OC,降雨量1541.8毫米,无霜期292天,全县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 资源丰富
全县耕地面积63。44万亩,其中90。5%为潴育型水稻生产创造了条件。分布于江河两岸河谷阶地的潮土,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1。7%的红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可利用的各类草场面积达131万亩,居全区首位。森林植被种类繁多,主要有针叶树、常绿阔叶树和落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油茶林。县境东南山区,还有樟、楠、栎、银杏等珍贵树种分布。在部分山地,常有野猪、獐、鹿、兔、狼、獾和稀有的华南虎、金钱豹、羚羊、穿山甲等出没其间。还有多种野禽和蛇类。鱼类也有50余种。县内江河交织,赣江流往西北部6乡3镇,境内流长51公里,流域面积约195平方公里。还有支流泷江、恩江、住歧水、同江,全县江河水面面积21.25万亩,占版图面积的5.1%,水能蕴藏量达20.92万千瓦。地下矿藏以煤炭、石灰石储量较大,分布面广。此外,目前已控明储量的有金、银、铜、铅、铁、铝、钛、稀土、陶土、泥炭、硅石等十余种矿物,开采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人口1998年全县总人口47.7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6人。全县有7个少数民族,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占全县人口99%以上。全县劳动力人口为18.86万人,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为2.3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1.7人。
■ 行政区划
吉水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境内聚居。夏商之时属杨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之庐陵县,东汉为石阳、吉阳二县地,先后属豫章郡、庐陵郡。隋大业末(615-617),分庐陵水东11乡置吉水县。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吉安府。清袭明制。民国初年,属庐陵道,后改属第三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吉水行政区划作为高整,现辖8镇16乡。县城所在地为文峰镇。
■ 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国五十年,吉水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8倍,年均递增8.8%,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4亿元,第二产业3.4亿元,第三产业2.2亿元。
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农业经济由缓慢发展趋向全面、迅速发展。1998年全县耕地面积42297公顷,其中水田38303公顷,旱地3994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1.75万千瓦。1998年吉水农业总产值9.5亿元,比1949年增长7.9倍,年均递增4.6%。1998年粮食总产量29.43万吨,比1949年增长4.3倍,油脂产量5130吨,增长4倍,棉花、水果、肉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吨、4700吨、24621吨。二是由过去单一的农业总产值占57%。就农业内部来说,也由过去基本上以粮食为主,向以粮为主,林、牧、渔业并举方向发展。1949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5。5%,1998年下降到46%,而林、牧、渔业则由34。5%上升到54%。三是由过去的自给半自给农业生产模式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商品率由1949年的25%上升到1998年的66%。四是由低质、低产、低效益向优质、高产、高效率转达变。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农民改良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998年,水稻播种面积每亩产量295公斤,比1949年增加214。7公斤。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业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五是大力发展了特色农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特种水产、特种畜禽和特种蔬菜。1998年水产品产量为9018吨,比1949年增长9倍。同时建立了一批特种畜黎、特种水产、特种经济作物、特种药材、特种林果基地。
工业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1亿元,比1949年增长145倍,年均递增10.7%,其中"八五"时期年均递增47.1%,大大快于1949-1978年年均递增11.4%的速度。二是初步形成一个劳保手套、建材、化学、粮食加工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现有水泥厂4家,年生产能力30余万吨,彻底改变了吉水县水泥有产品,无产业的状况;大米加工厂36家,吉水县加工的大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在广州、深圳抢占一席之地;化工企业5家,即吉水化肥厂,吉水县树脂化工厂,吉水县橡胶厂。
交通邮电事业蓬勃发展 水陆交通便利,京九铁路、105国道、赣江呈"川"字型横贯县境南北。形成了以县城文峰镇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国道、省道公路、赣江水路为干线,外通各省、地、市、县,内联各乡1949年增加95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98公里,比向四面辐射的格局。尤其是京九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京九铁路在吉水境内长达47.5公里,设火车站3个。邮电通讯事业也以1807万元,比1949年增长850倍,且已经形成了以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传输为主的现代邮政网,1998年全县电话装机拥有量为1。09万部,比1949年增长640倍,全县整体的综合通讯能力居全区中上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 建国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力的增加,固定资产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1998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66万元,其中:地方投资完成8538万元,国有单位完成投资7049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加25462、8534、7045万元。1998年新增固定资产完成7221万元,比1949年增加6960万元,1998年城乡集体、个体完成固定资产2068万元和228万元。
城镇建设搞得有声有色 城镇建设以市场和商住建设为主,配套发展公用设施。根据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原则,形成了以文峰为中心,八都为重点,中心和边境圩镇为连接的小城镇压格局。1998全县人口为47。3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6。2万人,建制镇为8个。
对外开放迅猛发展 县委、县政府按照"眼前让利,长远得利;直接让利,间接得利;部门让利,全局得利;平等互利,共同获利"的精神,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前来投资。不惜重金买专利、引人才。特别重视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资本和内迁企业来落户。1998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6298万元,境外资金3224万美元。
■ 市场繁荣活跃
建国以来,商业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一个以国有商业为主渠道,私营和个体商业经济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4亿元,比1949年增长100倍,年均递增9.9%。批零贸易业4.61亿元,餐饮业销售总额为0.33亿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9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8065万元,比1957年增长107倍,比1978年增长20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97万元。
金融、保险业1998年全县银行年末存款余额10.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178万元,比1978年增长413倍。保险公司承保额为6.41亿元,保费收入586万元。1998年全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31万人,保费收入898万元。
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建国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平均工资4835元,比1978年增长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34元,增长7倍。有益于人身健康的娱乐设施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有相当部分的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1998年,全县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2所。全县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5017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19人,科技活动机构26个。1998年末,全县共有各类电影放影单位17个,电视差转台18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站25座。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1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24个,卫生技术人员811人,专业技术人员473人。
■ 经济改革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大结构高速力度,广泛进行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占略性改组,经办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市场体系、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建设。同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要求和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县直党政群机构进行改革。
丰富的旅游资源 吉水有大东山风景旅游避暑区、桃花岛公园、文峰笔架山等自然景观点,人文景观监湖公园,还有石莲洞、住歧塔、南溪桥、龙华寺、天玉山、元寂禅师塔碑、西晋古墓、杨万里古墓、解缙墓等名胜古迹,这些自然景观点和名胜古迹地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供旅游者观赏。
■ 未来展望
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面向市场、立足效益、优化农业、强攻工业、繁荣第三产业。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张总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于培植支撑主体财源的拳头产品与支柱产业,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县城"京九"产业带、示范区,隆起一线、启动两翼、梯度推进,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县域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燕尾服。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总人口到2010年控制在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围绕这些战略目标,高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强攻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充县域经济发展总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搞好小城镇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业;搞活流通,发展第三产业;严控人口增长,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相协调,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