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青原区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青原区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6), 站内信件
青原区 
 
 
  
■ 地理位置


    吉安市青原区地处江西省的中部,版图呈长条形,周边与吉水、永丰、兴国、泰和、吉州五县区接壤。区政府所在地河东镇与吉州城区隔江相望,井冈山大桥、赣江公路大桥和即将新建的阳明大桥把“一城两区”“一江两岸”的吉州区与青原区紧密相连,形成吉安城区的大环城路;区内梅林港码头上可达泰和、万安,下可与南昌、九江通航;京九铁路吉安火车站座落城区;105国道青原路段(青原大道)纵贯城区南北,成为省内一流的“园艺式大道”;区政府与市政府仅一江相隔,距省会南昌218公里。

■ 自然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894.1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大体由东南向赣江逐级降落,从东南边境依次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东南边境为大乌山,海拔高度1204.5米,是本区的最高点。西北地势较平坦,多为河流汇聚处,形成河谷平原,海拔高度约为50米。境内地表水资源较丰富,主要河流有赣江、富水、泷江,其中富水流经区内5个乡镇;白云山水库灌区灌溉面积为5.3万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花岗石、硅石、锰矿石、钨等。

    本区地处中纬,受暖湿气流的交替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0天。具备多种农作物生长的良好农业生产气候条件。
2000年,全区总人口18.1 万人,在13个县(市、区)中列第11位,劳动力资源约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占8.8%。全区有汉、畲、回等3个民族,属于聚居性质的少数民族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为东固镇,人口约1200人左右,其中江口、峰岭、樟洲、六渡、铜灶、上黄沙、龙家塘为少数民族村。其它均散居辖区境内。

■ 行政区划


    青原区是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国函[2000]40号文批准设立的,是2000年撤地设市全省唯一新组建的县级市辖行政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于2001年元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青原区由原吉安县东固镇、富田乡、云楼乡、新圩镇、文陂乡、值夏镇;吉水县富滩镇;吉州区河东镇、天玉镇共6镇3乡组成,区治设在与吉州区隔江相望的河东镇,下辖6镇3乡和1个副处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区共有1个街道办事处、141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260个村民小组。全区总户数4.1万户。

■ 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含华能电厂)为11.2亿元,剔除华能电厂建设投资产生的增加值后为7.75亿元,人均4282元,列全市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2.77亿元,第二产业2.02亿元,第三产业2.9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35.7 : 26.1 : 38.2,与全市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低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6.9个百分点;与吉州区相比,第一产业高2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7.3个百分点.属典型的农业区,工业小区,服务业弱区。


    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4.76亿元。按区域经济类型划分,初步形成了以河东、天玉的城郊农业经济区;值夏、新圩、富滩、文陂、云楼的丘陵农业经济区和东固、富田的山区特色农业区的雏形。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005公顷(19.5万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410公顷(48.6万亩),复种指数为2.49;主种水稻,盛产油菜、花生、芝麻、豆类、黄红麻、瓜果、蔬菜、药材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19327公顷(29.0万亩),每公顷播面单产为3995公斤(266.33公斤/亩),总产为77212吨(1.54亿斤);油料播种面积为6443公顷(9.7万亩),每公顷播面单产为718公斤(47.87公斤/亩),总产为4627吨(925.4万斤);蔬菜总产量为6.48万吨;水果总产量为1490吨。全区林地面积4.99万公顷(74.85万亩);盛产松、杉、竹等各种针、阔叶林木;茶油、茶叶、香菇、鲜笋、生姜等土特产品。活立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2.4%,其中湿地松面积1.0万公顷。全区果园年末面积318公顷(4770亩);茶园面积10.3公顷(155亩);水面面积753公顷(1.13万亩);其中养殖水面面积527公顷(0.79万亩)。

    2000年,全区生猪出栏7.3万头,户均1.97头,肉类总产量6365吨;年末生猪存栏4.7万头,耕牛存栏3.43万头;水产品产量0.4万吨,“新安鱼苗、新安红鲤”享誉区内外。目前,全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7座;小(二)型以上水库总库容量达4418万立方米;全区有效灌溉面积6732公顷(10.1万亩),有效灌溉率为51.8%。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95万千瓦。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的步伐缓慢;区内“三高”农业不明显,优质品率不高;特色农业有待进一步扬优成势,上规模,上档次。

    2000年,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为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为1.1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84亿元。按市乡企局、统计局、经贸委、区工商分局提供的资料,我区辖区内列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9户,其中国有企业5户,集体企业2户,个私及其它12户,分布于电力、食品、建材、化工、机电、冶金等行业,落户在天玉、河东、富滩、值夏、新圩、富田、东固等7个乡镇。其中有华能电厂、白云山水电管理局、螺滩电厂、赣江专用面粉厂等4户为区外注册企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注册资产总额为27.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26.5亿元,占96.4%,其它仅占3.6%。在资产总额中,华能电厂占90%,资产额达24.8亿元。负债总额为21.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为21.52亿元,占99%。辖区内工业企业资产超亿元的只有1户(华能),超千万的有8户;上交税金超百万元的只有华能电厂,实际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有14户。

    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量小,基础十分薄弱。企业的个数、规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均与城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是区属工业更加薄弱,没有一家上档次、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二
是支柱产业单一。除电力工业外,其它产业尚未形成,而电力企业均是国家直属或市属企业,其税金均上交市财政,从区本级财政收入角度而言,青原区的工业没有支柱。三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90%以上产品生产技术处于80年代前期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未见端倪,目前还拿不出在市里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四是工业企业“星星点灯”,分布过散,工业园区(基地)尚未成规模,难以有效管理和统筹建设。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从长远看,青原区工业振兴之时,就是经济与社会腾飞之日。区委、区政府已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扩大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思路,开始实施工业强区规划,高速、高效地建设梅林、富滩、富田三个工业园区。

    2000年,经核定,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87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2229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23.15元,列全市第11位;人均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0元,仅为最高的井冈山市(含宁冈)的1/3,比最低的永新县也只高出8元。这与一个建制区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全区财政供养人员近4000人,区辖9个乡镇,有8个属财政补贴乡镇。初步统计全区2000年末债务量达8300多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约为3亿元。青原区新成立,百业待兴,各项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区财政入不敷出,形势严峻。

    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1亿元,人均1498元,列全市第6位。吉安贸易广场现有标准商铺1389套,二期开发建设的商住花园住宅区域尚在建设中,是赣中最大的商品批发集散地;东固传统的农历二月初二庙会日,五县区边境群众云集一市,鹰潭、赣州、抚州、吉安等地的商贩也前往赴市。贸易广场和东固庙会,对区内、市内商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区内农村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农民一条街、农贸大市场遍布乡镇,已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为龙头、专业批零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城乡商贸市场体系。

    200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4.4亿元,其中华能电厂为建设高峰年,实际投资额达13.2亿元。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420公里,区内有“江西一流,吉安最好”的青原大道,青原至东固是贯穿全区的唯一公路主干道,全长66.9公里,95%的村委会实现了通汽车。移动电信通讯业已实现程控化,数字化,区内电话装机总量达7000余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省级开发区——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和开发,为区治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发区内水电路“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进区开发项目达90多个。随着区内“生命线”——青原至东固省级公路的改造完成,全区将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相结合的运输网络。

    目前,全区 “八个一”重点工程正有序启动:拓展一个园(梅林工业园)、竣工一条道(青原大道)、搬走一条街(农民一条街)、建好一个校(井冈山师范学院附中)、启动一个区(梅苑住宅小区)、开发一座山(青原山风景名胜区)、修好一条路(青原至东固公路)建设一个园(公墓陵园)。

    2000年,青原区辖区内总供电量3522万度,总用电量2996万度,其中农村用电量占41%。全区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区内有水电站4座,火电厂1座,总装机容量123.5万千瓦。其中水电以白云山、螺滩电站为主,年发电能力分别为2.1万千瓦、1.14万千瓦;火电为华能电厂,是江西最大,全国闻名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总投资29.7亿元,2000年累计完成投资额23.6亿元,2001年初,一号机组并网发电,预计2001年发电量可达9.9亿度。 

   2000年,全区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4元(乡镇抽样调查数),列全市最后一位。按纯收入水平分组,人均800元以下的户数占19%,约3.1万人;800-1000元水平的户数占11.7%,约为1.9万人;东固、富田、云楼三个边远乡镇为“八七”扶贫期间原吉安县10个特困乡镇中的三个。全区农村贫困状况依然严重,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2000年,全区学校总数126所,其中:中学11所,完中1所,完小55所;在校学生总数2.97万人,专任教师总数17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33.2%和47.2%。医院、卫生院总数12个,医生总数238人,病床数177床。

■ 优势和潜力


    青原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是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江西山川第一景”的青原山,景区有12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净居寺”、“阳明书院”等多处景观景点,1993年列为省级森林公园,1995年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总收入达300万元以上;白云山,位于富田乡与东固镇接壤处,山高林密,白云缭绕,景色秀丽,与山下曲折幽深,清波延绵40里的白云山水库交相辉映,可供游人休闲避暑;文陂乡历史悠久的老圩镇,保留有完好的古长街。二是光荣的红色资源。区内乡镇多为革命老根据地;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就创建在青原区内;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的龙冈、白云山的传奇战役已载入史册;区内革命历史旧址旧居众多有东固的平民银行、文陂的“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有东固、龙冈、白云山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旧战场;革命烈士梁一清,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梁必业、梁兴初等均为区内文陂乡人士。三是人文景点较多。区内有世界级品牌——文天祥故居陵园在富田;有天玉的临江古窑遗址;值夏的胡铨墓。这些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览的好场所。

    青原区发展经济可以倚重的优势较多。一是交通优势。京九铁路吉安火车站座落在区内;105国道纵贯城区南北,梅林港码头可通航南昌、九江。二是科教优势。青原区内形成了以“井冈山师范学院”为龙头、以吉安农校、吉安武校、新科电子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附中、职业学校为依托的科教网络体系。三是能源优势。落户青原区内的井冈山华能电厂以及白云山电站、螺滩电站,为青原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四是市场优势。青原区有着赣中最大的商品批发集散地——吉安贸易广场和火车站前广场,这将极大地带动其它市场的建设和繁荣。五是招商引资和外贸优势。新建在区内的吉安海关、商检机构,将给青原区的发展带来商机。

    青原区机构改革一步到位。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将多项相似或相近的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区委设置6个部门,区政府只设17个机构,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区机关行政编制260名,人员在全市范围内经过考试、考察、试用后,择优录用,建立起一个精干高效、廉洁务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社区服务人员、市政养护人员、城市监察人员等工勤人员,面向社会实行聘任制和末尾淘汰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全体工作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三种精神”,即:超前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后发先至的移民精神;齐心合力,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为青原区建功立业而发奋工作。

    青原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一步到位。按照“收支直达、财务统管”的改革方案,实行财政管理“五统一”,即:预算统编、国库统付、会计统配、工资统发、采购统办;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会计结算中心,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成立区政府采购委员会、采购中心,推行政府采购工作;调整完善乡镇支出结构,实行“零户统管”,取消乡镇七站八所等所属单位的银行帐户,全面推行综合预算管理。


■ 展望未来

    青原区2001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按照一年起好步,两年打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创一流的战略步骤,逐步把青原区建设成为精兵简政的样板区、改革开放的小特区,新办工业的聚集区、后来居上的新城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生态旅游的观光区。2001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10元;力争年末城区新吸纳人口8000人,城镇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9.6‰。

    青原区“十五”规划的初步总体设想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青原区的比较优势,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增强经济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和社会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青原区全区上下将围绕实现农民增收,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围绕实现工业聚集成势,着力强攻工业;围绕财政增长,着力招商引资,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增强综合实力,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坚持科教兴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社会稳定,让一个繁荣、文明、富裕的青原区于二十一世纪初矗立在赣江东岸。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