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新余>>新余旅游 > 洪 阳 古 洞 天

主题:新余旅游 > 洪 阳 古 洞 天
发信人: zjwld(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1:39), 站内信件
http://202.101.232.120/fenyi/images/image22.jpg

洪 阳 古 洞 天 


      分宜县西南十里,袁河之滨,分宜电厂旁边,在群山竟秀,怪石*峨的袁岭第三峰下面,有个深邃石洞,古人称它为“古今胜迹”。这个洞,群众都叫严嵩洞,而旧志却说是洪阳洞。说它是洪阳洞,是说东晋道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先生在这洞里修炼过,便取二人名字而名洞。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现江苏丹阳句客人。他生于公元284年,死于公元364年。他是东汉(王加郎)邪有名道士葛玄的侄孙。相传葛玄曾在清江县阁皂山修道成仙(现阁皂山垦殖场有他遗址),道教尊为葛仙翁。因葛洪也是道家,人们也就称他为小葛仙翁。

       葛洪少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道家学说,成为著名的道教理论家。他遍游江南各地名山。晋朝司马睿做丞相时,他当过咨议、参军。后来听说交趾出丹砂,便要求到勾漏(现广西北流县)当县令。晚年定居广东罗浮山炼丹,并死在那里。传说葛洪去勾漏,就是从洪阳洞出发的。葛洪一生著作很多,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西京记》、(假托汉刘歆撰)、《神仙传》和诗文等数百卷。《晋书》中说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班固、司马迁)”。他的代表作《抱朴子》一书,虽然主要谈谈,但在虚妄之谈中,说到用植物治病,是原始的药物学。又有对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录。这些,都给编写科学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他的文学观点,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他反对清谈之风,反对贵古贱今,主张立们必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就是说的与做的要对号入座,不能说的是这一套,做的是那套。苏东坡对葛洪很敬仰,他被贬官州游罗浮山时,曾有诗句云:“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说他前世就已和葛洪志同道合,而且是他的老师。这大概是子瞻一时失意之笔吧!

       为啥又叫它是严嵩洞呢?有各种和样的传说。我小时候在萍乡老家叫老人说过腾这方面的故事。说是严嵩年少时,常到附近一个石洞里去读书,给一只狐狸精迷住了。他肚子饿了,狐狸精吐出一口珠给他吞下,就感到饱饱的了。后来这珠让严嵩一直吞到肚里了,他便变得很聪明,做了大官;但他也一直妖气缠身,所以就当了奸臣。现在分宜群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不管这样,后来严嵩总算做了明朝的宰相,人杰地灵,这洞也就称为严洞了。

       鬼,精怪,人世间根本不存在这东西,是人们编出来的。但编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欺骗愚弄人民,有的是别有寓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编写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鬼怪,目的是为了鞭挞人世间那一班害人、吃人的魔鬼。人们编出严嵩与狐狸精这故事,恐怕也是这个意思,目的是为了诅咒他一顿。虽然不少古人对严嵩诗文的评价是不错的。说它“峻洁迥戏曲的演唱,却说他的为人,妖气十足,处处使出诡谲伎俩,耍阴谋,应该鞭挞、诅咒。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且不去说它。但严嵩喜欢拍马屁,特别是喜欢拍嘉靖皇帝的马屁,似乎是千真万确的,这里且举修桥两件事为例。

      宜春城北门,原有一座石墩木桥,叫“画舫”桥。明朝嘉靖年间,因起火,烧掉了。其时恰逢严嵩父子两人荣归故里,来到宜春,自愿捐资重修。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开始动工。桥修成了,花了一万几千两银子。这银子是老百姓身上刮来的。这点银子,从严嵩父子贪得无厌、家财万贯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何足挂齿。但他却大吹大擂,通过各种渠道宣扬他的“德政”;又诚惶诚恐,报告皇上,并请求给桥赐名。明世宗知道严嵩想戴“高帽子”,便赐名该桥为“广泽”。这样,严嵩一箭双雕:既收买了民心,对他感恩戴德;也收买了君心:小子无时不有君在,千万里之外,纤毫小事,也向朕谢恩汇报,真是股肱心腹之臣。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九月开始,经过一年另九个月,严嵩又用民脂民膏的一万多两银子,在原来分宜县城的清源河上修了一座二一孔的石桥。桥成,分宜一些缙绅以书谢严曰:公之此举,“是为万人之缘,万年之利也,吾辈取不德公之赐”!严嵩听了,当然是乐滋滋的。但他阴谋诡计又来了,将计就计。你“父老”向我抬桥子,吹喇叭,我也得向我的顶头上司皇上抬轿子,吹喇叭。便回复说:你们向我这样歌功颂德,“非也,吾非历仕之久,叨赐与之隆,其曷能焉也”。因此这桥应叫“万年桥”,“以示无忘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此吾之志也”(严嵩《万年桥记》)。桥名“万年桥”,是祝天子之寿天长地久之意。昏君嘉靖皇帝被严灌了这一顿蜜糖,肯定是“龙颜大悦”,一定认为严的一颗忠心跟他的心贴得更紧,恩庞又要加几分了。话实在说的太远了,还得说回来。严嵩是否到过这洞中读书呢?这完全可能。那里只隔严嵩老家介桥二三里路,风景好,又谥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过去孜孜求学者都喜欢觅个僻静的地方去发愤,他家附近有这么个好地主,怎么不去呢?如果你到洞里去看看,一近洞口,逢中那块石壁上面,有个离地丈把高的扁平窟窿,叫石榻,邻近的人们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那是当年严嵩读书的地方,说是里面还有桌子和砚池呢。桌子、砚池是没有的,只是当中有方类似桌面的石块,石块上又有撮小石,象征砚池。这肯定是后人附会。严嵩爬一爬这窟窿,甚至在里面睡上一觉是可能的,但他决不会龟缩那里读书。因为那里面伸不了身子,何况这石下的洞口有广阔的天地呢。严嵩在这洞口读书是完全可能的,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也可作为旁证:

       二仙何代隐岩阿?涧绿山青长薜萝。
       尘世总经桑海变,丹丘长占水云多。
       天台到拟逢桃实,石室归疑烂斧柯。
       思向北中寻静侣,因牵俗累欲如何。

       这诗是吟咏洪阳洞的。他点出了葛、娄二仙的隐居,还把周围风物描绘了一番。这虽是他后来“因牵俗累”青云得志时之作,但“思向此中寻静侣”句,却道出了他对这洞的依依深情。“寻静侣”,决不是所谓寻狐狸精,而是回想起当年在那一同学习的伴读。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之笔,而是对当年青梅竹马生活的憧憬。

        洞府奇观

       旧志记载,洪阳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除第一室外,其他各室、穴窈邃幽暗,没有照明不能进去。洞前,悬岩*(山加元)洞口宏敞,高约七八米,宽约十多米,可客百余人。前进十来步,中间有一石壁,宽一丈多,高二丈余,像萧墙,像屏风,挡住去路。壁上横镌“古洪阳洞天”五个行草大学。字有近三尺高,苍劲洒脱,气势雄浑,不是一般手笔。因题款剥落严重,无法辨认,不知何人所作。石屏前,原塑有洪、娄二人像,早已毁掉。石壁光洁明亮,有题诗石、志游石,上下镌刻古人题词不少。中有一石突出平展如床,名石榻,上刻有嘉靖四年晋江郭侯毅一诗云:

       鹤(革加空)驾骖去不回,林扃岫幌频来。
       洞门日照烟萝发,岩窦泉飞雪屋开;
       始惊奇僻非人境,更爱攀临坐石苔。
       回舆出谷千峰螟,猿啸禽啼万壑哀。

       石榻前有一小口低洼一尺多深,黝黑,似尚有灰烬,说是年葛、娄二人炼丹遗迹。这是第一室。

       从石侧步入第二室,地势渐低,高低盘迂,如入仙境。至第五室,较为宽阔,可容三、四百人。至此,洞又分东西两边走,东边五室,西边七室。因对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不够,前几年有的单位拟将该洞作为天然仓库,前五室和东五室下面,大部分炮轰锤砸,苑囿回廊似的石墙不见了,矗立天柱,层叠银峰,邱壑石(竹字头加旬),云海县钟,蹲狮啸虎,石僧寿星,等等,多数也支离破碎了。洞天基本保持完整。云窝雪崖,阳春烟景;嫦娥奔月,鹤立鸡群;有的像虫鱼鸟兽,有的像妇媪雅稚童;有的山挂白练,有的柳暗花时。绮丽百态,变幻莫测。南宋朱熹有诗云:

      人道归云未足夸,洪阳石乳更含牙。
      连环入梦难纡轸,回首西风又日斜。

      人其洞,观其景,状其形,附以情,真有这种梦中游的味道。    前五室和东五室中,最合金  嗟叹的是“通天窍”。四壁叠石险削嵯峨,空间由下而上渐渐缩小,像个倒竖漏斗。到上约十来丈顶端,只剩一个小孔,漏出一线日光。在它下面的危岩四周,又罗列一些小石,似黄莺朝着光亮欲出,又似乳燕奋飞。在长时间的幽暗摸索中,陡然出现广阔天地,见到光明,看到一派生所盎然的景象,心情轻松恬畅,别有一番滋味。西边七室地势比前十室高数步。首先印入眼帘的,一石当中颓然插地,下粗大销带圆形,中有一孔隙,可以通入,美其名曰石鼓。人们到此,喜用棍棒扣之,隐隐有声。其上琼峰玉穴,云游天际,帆樯高挂,石燕纷飞,又是一种情趣。从第三室开始,洞巷渐窄,不过一丈。洞底稍倾斜,湿润腻滑。一路坎坷,高两步,低三步,高处似田塍,你处像洼地,长达好几丈,像架倾倒的梯子。显然,这是产有股不小的水流冲洗过的印证。明朝万历年间分宜知县周应治形容此处为“鳞游洲渚,倒影乎溪水澄泓”。可见当年这水中还有雪岸、冰岩、石花等室,又有“下则井泉清冽,泠然善也”的记载。现并虽然干枯,但规模大小,说明当年的水不是涓涓细流。昔人谓在西七家“有闻昌山渡篙声者”,我看可能,不是妄言。西七室正是旱晶山方向,所我眼测,也确是深入袁水昌山峡边缘,在岑寂异常的地府里,可能听到舟子撑篙的声音。而这“溪水澄泓”,很可能就是昌山峡那里渗过来的。现在由于修了江口水电站,山峡上下用水泥固了堤岸,水不可能再大量渗过来,因而干涸了。

       最后,洞宽只剩四、五尺了,高不及人。当中一石,椭圆光滑莹净,古人给了它一个徽号,叫浑天仪。我说,叫它拦路虎也可,它不仅把洞几乎拦住,而且把琳琅满目的胜景也给杀住了。挤过这石的背面,便只有一个仅容三、四个人,腰不能伸的小天地了。

      据载,在洪阳洞之顶,还有一个小洪阳洞。洞口非常狭隘,里面却豁然旷广,可容千余人。内有石仓、石阁、石磨之类,晋、宋人在深邃处有题字。由于险隘难入,为了安全,后来把它封闭了。

      严嵩洞的玲珑银妆,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的餐霞侣、探幽客,学子骚人写了大量的诗篇纪其胜游,有的还为它陶醉,梦魂牵绕。胡徽有诗赞严嵩洞曰:
 
      古迹洪阳洞,今经几劫春?
      石门连碧窍,峭壁锁红尘。
      势耸丹霄驻,形移秀水滨。
      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
      ......      ......
      怪石光如玉,寒冰洁似银。
      乳捎频滴滴,苔藓累鳞鳞。
      谷鸟时时叫,岩花日日新。
      瑞云青霭霭,芝草绿英英。

      明人李香诗云:

      尘世仙踪谩渺茫,洞天咫尺有洪阳。
      墨遗涯藓犹湛辨,采迭烟霞不费妆。
      柱石凭虚容短杖,乳泉飞瀑溅清觞。
      武陵归路桃花杳,剩有丹枫干树霜。

      宋人刘清之诗云:

      朝来拔脚尘埃底,共访人间小有天。
      唤醒几年朱墨梦,胸有邱壑故依然。

http://202.101.232.120/fenyi/images/hyd.jpg

http://202.101.232.120/fenyi/images/hyd2.jpg

http://202.101.232.120/fenyi/images/hyd3.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