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nzhan2001(名字最长七个字)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0:52), 站内信件
|
、铜鼓名胜古迹、旅游景区
1、文物古迹
铜鼓历史悠久。汉属豫章郡艾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因城郊“铜鼓石”而得名。清末置铜鼓厅,民国2年(1913年)废厅建县。境内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6处,古建筑13处,历代石刻14处。
商周遗址:在温泉、带溪、大(土+段)、 丰田等乡发现西周和春秋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内含较丰富,文物大多暴露在表面。 从采集的印纹陶片看,以各类器皿残片为多, 还有少量完整的深腹盆、鼎、鬲等;在石器中,有大小不同的石铲、石簇、 予和长方形石刀等。属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桥:座落永宁街中段,清雍正甲寅年(1734年)建。 桥长54.7米,宽5.13米,高11.7米,两墩三拱, 全部用花岗石砌建。全桥造型端庄,建筑稳固坚实,至今仍完好无损。 属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洪先墓:罗洪先为明代学者,官至翰林院修撰, 他因不满当时政局,弃官后遍游名山寻觅隐居之地, 偶至幽居大龙山道院投宿,是夜急病死于仰卧的谷仓中,人们将他和谷仓一起安葬。 至今,在墓的黄土包上跺脚,会发出“咚咚”响声。1983年, 此墓被列为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旧址(铜鼓图片1A、2A) 铜鼓是个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 历史上暴发过多次农民起义,如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大銮、杨青山以大沩山为据点,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民国14年冬,共产党员陈葆元和樊任民组织了中共铜鼓支部, 并积极促进国共合作。次年夏初, 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中坚力量的国民党铜鼓临时县党部。1927年9月, 毛泽东亲临县城, 部署和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区秋收起义。彭德怀、 滕代远在平江举行起义后,率领工农红军多次转战铜鼓。肖克、方强、王震、 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在此浴血奋战过。1934年 1月, 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迁入幽居祖庄后, 铜鼓成为湘鄂赣边苏区斗争的指挥中心。数以千计的革命烈士,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目前,境内有重要革命旧址25处, 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省级1处。
萧家祠:位于城西, 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部驻地,又是毛泽东旧居。1927年9月毛泽东在此点燃秋收起义烈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秋收起义,70年代后期,于萧家祠侧建起了“秋收起义纪念馆”,宋任穷题写了馆名, 每年接待参观者2.4 万人。现已列入宜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湾老屋:位于幽居乡境内,1934年元月至4月,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设于此处,1928-1929年,彭德怀、 滕代远率红五军转战铜鼓时,亦先后多次在此驻扎、办公。 属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湾新屋:位于幽居乡境内,1934年1月至4月, 湘鄂赣省军区司令部驻扎于此。属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排埠万寿宫、县城蓝家祠等革命旧址。
2、风景名胜
铜鼓森林覆盖率达 84%,居全省之首位。境内山峦叠嶂, 林木茂密,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素有“山川灵秀, 物阜民丰”之美称。其所处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使铜鼓隆冬无严寒, 盛夏少酷暑,春来群芳争艳, 秋至红叶飘舞,是人们旅游、 休闲的理想去处。
在秀丽的山川中,分布着许多优美的景点, 有群峰耸立的万笏朝天,怪石嶙峋的七重门,一峰突兀的灵石庵, 碧波荡漾的大(土+段)水库,构成富有山区风光独特美景。林间珍禽异兽出没, 鸟语花香四季不绝。
铜鼓石刻群(铜鼓图片3A) 位于县城东郊,前濒定江河, 后倚大沩山,苍松隐雾,草芳蝉鸣,群石峥嵘。 含如下石刻:《铜鼓石》在距县城1公里处的帅家坝境内,屹然数丈,形如铜鼓。 县名由此而来。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 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厘米,下端落款“备兵使者晋人延任书”;《试剑》书于铜鼓石右侧,落款署名“武桥”, 乃明朝鄱阳守备邓子龙别号,笔力遒劲,结构严谨,雕工精辟,虽历经数百年, 仍无磨损风化之迹;《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 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每字长1.9米,宽1.7米,全长6.67米。 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 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 它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 《万笏朝天》所书为石名,此石位于县城东偏北1公里处,临城区石山群中最高点和独出的石山主峰,周围石峰耸立,形如朝臣执笏,故而得名。 四个大字竖刻于石之顶层, 系清嘉庆年宋禹题书, 字体工整古仆。1983年, 县人民政府以此石为中心建立青少年游园, 凿修加宽了上山道路,并在山腰建有凉亭数个,在山顶部路侧架有锌管扶手,游客络绎不绝。
龙门避暑山庄 地处赣西北九岭山脉的铜鼓龙门林场,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区小气候,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全场森林覆盖率达98%。野生资源丰富,据专家考证这里生长着500多种植物,是一个天然植物园。远眺,峰峦迭嶂,连绵起伏,似碧波荡漾;近看,场部四周青山环抱,新建的地面卫星差转台、医院、学校、商店、文化宫、招待所鳞次栉比掩映在婆娑的绿荫中。每当盛夏来临之季,这里气候凉爽,宾客盈门,是避暑度假之胜地。
大(土+段)电站人工湖风景区(铜鼓图片4A) 水电站库容1.15 亿立方米,座落在距县城32公里的大(土+段)镇境内。电站人工湖上,阵阵漪涟荡漾,点点屿嶂峥嵘,青山环绿海,碧水映蓝天,奇峰异石,百花争妍。尤其是“修江上游第一峰”的灵石庵、 曲水环绕的东浒塔、险关峡谷的七重门、峭壁悬岩的杨家寨、金鸡上天的试剑石、 碧莲出露的万笏朝天等处风光名胜更为壮观。 真乃湖光美景似画,山色四季如春。
天柱峰:位于大(土+段)镇境内,海拔1040米, 素有“修江上游第一峰”美誉。山峰中段建有庵,名灵石庵,又称老虚庵, 始建于宋代,经清乾隆、嘉庆两度重修,颇具规模, 同治《义宁州志》载曰:“崖结有庵,顶圆中空,状落悬磬,幽致可远尘嚣, 高僧多隐于此,诚一方胜地也。”后尽毁。80年代中期, 群众集资,于原址,仿原型,已新建庙宇。大(土+段)水库建于峰下, 将各景点连成一体,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数千人。
七重门:位于三都镇坳下、狮岩下之间的一座山头。此处四季林木成萌,杂花吐艳,环境异常清幽,但其地势险要,周围怪石林立,峰峦陡峭,山道狭窄仅可容脚, 相传早年当地居民为御外敌,在此开石砌有7个关卡 (今存1个),故名。
3、交通运输
全县有公路89条,全长648公里,其中省养3条,长116公里,县养公路20条,长181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客车,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上铁线、铜修线、铜棋线为主骨架, 县乡道为支架的公路运输网络。全县拥有各种营运车辆342辆,其中营运客车85辆,2127个座位;营运货车257辆,873吨位。全年客运量11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170万人公里;货运量66万吨,货运周转量5940万吨公里。开辟营运班线40条,日运行班次173班次。
4、宾招接待
铜鼓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着力开发旅游资源,通过多年的努力,旅游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良好,旅游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现有宾馆5处,可日接待宾客400人。1995年投资700余万元,将县政府宾馆修建一新,并按星级宾馆要求进行管理,可满足各方来宾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