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抚州>>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失而复得

主题: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失而复得
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0:19), 站内信件
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失而复得  


 
  发源于浙江海盐、曾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在本地失传300多年后,竟在江西抚州发现了遗踪。于是,这项濒于失传的戏曲艺术,成为继昆曲之后,我国又一项正在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老唱腔。 

  渊源 

  “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它是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经加工而成的。这种柔美婉转的新唱腔由明代开始盛行,并成为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逐步取代了在南方流行的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而名声大噪。据史料记载,当时“海盐戏文弟子”盛行一时,该腔流布地区后扩展到了浙江乃至江西、山东和北京,对后来我国的昆山腔等各种声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海盐腔”300多年前在海盐本地逐渐失传。 

  发掘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江西省戏曲声腔专家流沙等人在江西的一戏曲中,偶然发现了“海盐腔”的线索。1980年,江西省组织了一批声腔研究专家,对现有的大量曲牌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筛选,终于在抚州市广昌县“盱河戏”中,发现了一些曲牌的音调与海盐的民间音乐“骚子歌”有相似之处,初步断定了在“盱河戏”中还保留着一批“海盐腔”的音乐曲牌,而抚州广昌县甘竹镇演出的“孟戏”中还保留着“海盐腔”的余韵。之后,陆续有许多艺人前往抚州采风,湮没的“海盐腔”渐渐得以让外界所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海盐人也知道了“海盐腔”依然传世的事实。为此,他们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旨在方便抚州、海盐两地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开发,把这一戏种丰富起来。2000年6月,在“海盐腔”创始人杨梓的故地澉浦镇南北湖,召开了我国首次“海盐腔”学术研讨会,云集了上海、南京、江西、湖南及杭州、温州等地的“海盐腔”研究专家和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讨活动。 

  探亲 

  2000年10月,抚州举办了纪念汤显祖诞辰450周年的晚会。会上,来自海盐的有关人士首次看到了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用“海盐腔”表演的折子戏,便萌生了邀请该剧团去海盐演出的想法。 

  据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团长王胜华介绍,他们剧团是目前全国惟一能用“海盐腔”演唱的专业剧团,但也仅有七八名专业演员继承了“海盐腔”的部分曲目。 

  2002年5月,海盐举办“2002年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应旅游节组委会的邀请,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前往海盐演出。 

  5月22日,海盐县澉浦吴越王庙古戏台及两边长廊,参加旅游节的各地来宾及澉浦镇的1500多名观众,冒雨观看了抚州剧团的演出。轻柔婉转的曲调,夹杂着唱、夹白、帮腔特色的唱腔,以及翩翩舞姿,令大家感受到了“海盐腔”的古老神韵。 

  有意思的是,由于“海盐腔”是用官话而非海盐话来演唱的,因此,大多数海盐观众听不懂,而那些经常走南闯北的人却十分欣赏。为了显示海盐当地小戏与“海盐腔”的关系,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还别出心裁地把海盐本地的“骚子歌”穿插其中。 

  据悉,作为我国南派戏曲的古老唱腔,目前,江西省正在为“海盐腔”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