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上饶>>朱熹与鹅湖书院

主题:朱熹与鹅湖书院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9:04), 站内信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的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不一定记得起这是谁的诗,但也许没几个背不出它们,它们的作者是南宋朱熹。

    朱熹到底是哪里人?

    一开始我找到一些资料。显示,朱子名熹,徽州婺源人,没太注意,难不成安徽还有一个婺源?现在我看到有资料说“朱熹,江西人”,我就想,可能有问题了。我记起小时候一个快忘掉的生活细节,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吧,有一次翻伯父家那本七八什么年代出版的老地图,记得江西东北边有一个小凹凹,后来新地图又没有这个凹凹,当时很小,我不曾去注意是什么地方从安徽划到江西。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今天上饶的婺源了。

    朱熹,时人尊之朱子,字符晦,一字仲晦;又自称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鶨翁。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死於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拿前面的辛弃疾比,是朱子比辛弃疾大十岁,早七年死。朱熹死後谥号“文”,世称“朱文公”。其父朱松,亦对哲学颇有研究,中进士后原在朝廷供职,因不附和秦桧对金的和议政策,被排挤外调到福建尤溪县,朱熹就在尤溪出生,所以他後来开创的学派又称为闽学。南宋以来七八百年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师道的影响最深最大。他继承了孔子之大道,处处以身作则,教人“格物致知,实践居敬”。不仅是宋朝的一位伟大教师,同时他一生在儒学上的贡献,可说是孔子之后第一人了。

    但关于其理学思想,我不想在这里多去列举和讨论,一则恐有灌水之嫌,二则这些玄玄的东西自有高人去研究,用不着我在这里多讲。但我找到的几个链接,有此爱好的站友可点击它们:
http://ocr.tab.net.cn/BIG5/zhwh/xzzj/2qi/rxl/g/zx1.htm
http://myqf.nease.net/shisuiji/zhuxi/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zhexue/200105/200105230025.htm

    想说的是与白鹿书院齐名的鹅湖书院。鹅湖书院座落在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东南三十公里的鹅湖山北麓。这一带是典型的田园水乡,唐诗“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写的就是这一带富庶恬适的田园风情。座落在这里的鹅湖书院,是当年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而立。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他的好友、时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来探望他,两个人合编近思录,后来谈到陆九渊的学术见解,朱子认为他的见解“中庸”所讲的“思辨然后笃行”的宗旨相违背,表示不赞成。吕祖谦便提议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同到鹅湖寺来讨论。朱熹与陆九渊是当时并峙的理学大家,素来持论对立,在的吕祖谦的邀请下到鹅湖寺,讨论了各自的教育活动中的观点。朱认为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泛观博览,而後归之约」;意思是说,先打下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专门的研究。陆九渊不同意,认为应该「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览」;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先天的智慧,所以首先应该启发他的灵感,等他的先天智慧充分展开了,才教他去广泛地阅读各方面的着作,加以分析研读。“鹅湖之会”的参与者除朱、吕和二陆外,还有“浙江诸友”多人。他们在鹅湖“留止旬日”,朱陆之辩“语三日“,就道德境界、道德教育以及修养方法等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论争。朱、陆所坚持的主张分别是“先致知而后存心”和“先存心而以易简自高”。时值春末夏初,山雨初霁,泉声喧静。诸公衣冠森列,齐肃无哗,会况之盛,感人至深。其间陆氏兄弟还各自吟诗一首,籍以表明观点。朱熹亦于会后步韵唱和,缅怀斯事,坚持所论。

    鹅湖之会的论争谁也不能说服谁,结果虽不欢而散,但表现了朱子注重研究的精神,使朱子的学术声望远播。“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陆的学说分歧愈来愈大,甚至形成门之户见。然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发展。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遂立“鹅湖书院”。有关史料也载明,鹅湖书院乃是鹅湖之会的纪念性建筑:“及四先生之殁也,信州刺吏杨公汝砺就寺西祠之,曰:鹅湖书院。理宗淳佑间赐名‘文宗书院’。”

    后来辛弃疾来到上饶铅山,就在鹅湖边上定居,就是前面书生讲到的瓢泉。其间辛弃疾曾约朱熹、陈亮再会鹅湖,朱熹因故未到,而辛陈二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被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辛弃疾也曾在鹅湖书院讲学。八百年来,鹅湖书院历尽忧患。宋、元、明末也曾遭毁灭和荒废。元初和明前期两度迁徙,正德六年以后,才基址未变,延续至今。历次修复虽有变更、扩展或添造,而基本规制未变。其名称除“文宗书院”外,尚有“四贤祠”和“会元堂”之谓。

    历史上,鹅湖书院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生员“百十人”之多,有铅山本籍者,也有不少外地游学之士。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鹅湖书院改为鹅湖师范学校。此后,在这里相继开办过鹅湖职业学校、公立鹅湖中学、信江乡村师范学校和信江农业专科学校。再后,“书院”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但实际上书院制度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鹅湖书院像古代多数书院一样,既非官学,亦非私学,其地位处于两者之间,最大特色是自由讲学。但无论讲学方式如何,都着眼启发学生,以理学为灵魂,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明确规定待人接物和举止言行的具体要求。书院的兴起,促进了学术交流,培养了一批批桑梓子弟和外地生员,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后鹅湖书院被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进行修缮。到1988年,现存的建筑物已修复一新。此后又修复了全部士子号房,重建讲堂、四贤堂,添建碑廊。建筑群占地八千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均安排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西碑亭,士子号房相向而建。地势为渐升台地,御书楼座落在南端最高处。院内多植樟、柏、竹、桂,绿荫掩映着白墙黛瓦、黑柱红枋。整体格调素雅、古朴、沉稳。

    现在的鹅湖书院规模宏敞,作为旧时书院制度的实物遗存和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学者前来观光、瞻仰。同时,鹅湖书院也成为当今的文化、学术交流之地。


1.朱熹像


2.几张纪念朱熹的电话卡





3.鹅湖书院







(附)有关鹅湖的诗文:

1.鹅湖夜坐[宋]陆 游
士生始坠地,弧夫志四方;
岂若彼妇女,龊龊藏闺房。
我行环万里,险阻真备尝。
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
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官虽备幕府,气实先颜行;
拥马涉阻水,飞茑一中梁;
劲酒举数斗,壮士不能当。
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
拔剑切大肉,哆然如虎狼。
时时登高望,指顾无咸阳。
一朝去军中,十载客道旁。
看花身落魄,对酒色凄凉。
去年添号召,五月触瞿塘。
青衫暗欲尽,人对哀涕滂。
今年诏复下,鸿雁初南翔。
俯仰末阅岁,上思实非常。
夜宿鹅湖寺,槁叶投客床。
寒灯照不寐,抚枕慨以慷。
李靖问征辽,病惫更激昂。
裴度清讨蔡,奏事犹裹创。
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

2.鹅湖书院联  清.玄烨
章岩月朗中天镜;
石井波分太极泉。

3.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4.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