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itle(崎路人)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9:04), 站内信件
|
民族文化
--------------------------------------------------------------------------------
板龙灯 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前后,上饶市的信州区和滨湖地区的波阳、余干等县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在信江流域,在鄱阳湖上,彩旗招展,鼓声阵阵,各式龙船争先恐后,吸引了两岸大批民众加油喝彩,一时道路为之堵塞。
串堂班 信州区、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喜事,都会请串堂班在宴席间演奏,场面十分热闹。客人边吃喝边听奏乐,别有一番趣味。
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成员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乐队,有的是农闲时临时邀集而 成,如今基本上是后一种。串堂班有大锣、云锣、小锣、鼓、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乐器。每人擅长二三种乐器,班主由文、武场技巧全面者担任。打击乐器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担子上面,可挑可拆,便于串堂。
大户人家婚娶寿诞,为求吉庆热闹,必请串堂班。除礼仪有固定的乐曲外,宴请宾客时,亦请串堂班伴奏,以示对宾客的尊重和主人富有。有时,逢村族喜庆或私人"堂会"等场面大而隆重的活动,串堂班亦可唱戏。乐者担任戏中某个或几个角色,生旦丑末净唱念兼备。腔调有微腔、京腔、黄梅戏。
赣东北采茶戏 是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发源于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 梅戏的发育而成。由初期的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对子戏”和“三角班”到“七子班”和“半班”,由用民歌小曲到板腔音乐。从演唱小戏到演出大戏,在上饶广为流行,还发展到浙、闽一带。其特点是轻快、活泼,和它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的表演艺术正好吻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赣剧 是弋阳腔的嫡系后裔,在晚清时形成。分广信、饶河两系,广信以玉山、贵溪为中心,饶河主要盛行于波阳、万年、余干、乐平、都昌、彭泽一带。两系风格略有不同,饶河保留原弋阳腔程式、风格较多,广信改革较大。其活动地区除江西外,还有浙西、闽北、皖南大片地区,深受群众尤其是上饶群众欢迎。建国后全国有13个赣剧团,上饶就占了7个。赣剧的剧目和唱腔很丰富,唱腔分高腔、昆腔、弹腔三大类,弹腔是其主要腔调,有二簧、西皮、秦腔等,还有许多小调。行当角色由“九角头”增为“十二角”等。特点是动作大,线条粗,身段严谨,场面热闹等。现波阳有赣剧团,拥有国家二级演员胡瑞华等一大批著名演员,经常下乡为群众演出。
弋阳腔 又名弋腔,演唱时只用锣鼓,不用管弦,由一人干唱,众人以高声帮腔,故又名高腔。其特点 是粗犷、豪放、激越、明快。它元末明初起源于弋阳一带,很快便在南北流行繁衍开来,在京谓之京腔,粤谓之高腔,楚称为清戏,形成了中国戏剧中的高腔腔系,有40多个剧种,与昆剧并称于一时。弋阳腔是曲牌体,保留下的曲牌有100多个,保留剧目18个整本,20多个单折,建国后曾获中央领导“秀美娇甜”的赞 叹。还拍摄了《珍珠记》、《还魂记》等影片。现弋阳县有弋阳腔剧团。
铅山畲族 在铅山西南边境的武夷山脉中段,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太源畲族乡。这里群山迭 翠、峰峦高耸,畲族村寨掩蔽在青山竹丛之中。相传,畲族人是古代越人后裔,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大体相似,主要从事农业,喜爱唱山歌,习武术。
婺源茶道 婺源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自宋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婺源乡 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上山下田均带茶筒,家中来客不问亲疏先泡茶敬茶,村中设立茶亭,礼待过往行 人。旧志载:婺源清代有茶亭188所,且都有儒雅的亭名,如茗香亭、甘泽亭、延芳亭、毓秀亭等。婺源茶道分为"农家茶"、"富室茶"、"文工团士茶"等片断。"农家茶"纯朴亲切,充满乡土气息;"富室茶"雍容大度,茶贵器奢华;"文士茶"温文尔雅,焚香盥手,赏茶涤器,闻香观色,令人神怡。婺源茶道着力表现茶乡"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之间平等相待;俭--茶性俭,君子之交以茶当酒,精行俭德养廉;静--品茶启发思情,修身养成性,静以致远。
婺源地戏 是婺源民间的一种由乡民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游行的敬神与娱 乐相统一的传统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不少地方都会演出地戏。地戏有地戏、马戏、抬阁和高跷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戏衣,饰成生、旦、丑、末、净等角色,依次亮相。在地上行走者称地戏;乘马而游者,谓马戏;抬阁帽是由四至八个人抬着一张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层和前后区。扮演者(多位灵巧的儿童)各饰某一戏剧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桃园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上述三种,只配以锣鼓丝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跷则是脚上绑定木棍,短的一尺,长的一尺半。扮演者边走边演,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艺高者甚至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
婺源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婺源的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 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