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an_z(一帆)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9:04), 站内信件
|
享有“南昆北弋”、“美秀娇甜”之美誉的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而弋阳腔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而独树一帜,驰名天下。
弋阳腔,简称“弋腔”。元末明初起源于我县。明代嘉靖年间风靡北京、南京、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其传播地域之广,流传时间之长,足以说明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充分显示了它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世人所称道的“弋阳弟子遍天下”,就是对弋阳腔和弋阳梨园子弟的赞誉。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控、弋阳腔、昆山腔”。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宋代梅尧巨在《送刘伯臣著作赴弋阳宰》一诗中,也发出了“县剧素所闻”之赞叹!可见弋阳腔影响之大。
弋阳腔之所以源于弋阳,应该说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偶然性就是南戏唱到弋阳这个地方就刚好瓜熟蒂落,几经改益,形成了一支独立的、自成一家的声腔。必然性就是弋阳的社会、经济、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为弋阳腔的形成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条件。
500多年来,弋阳腔通过在各地的流传、衍变,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腔系统。正如我国著名戏剧家、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先生在《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中的《序言》中所说:“弋阳腔源于江西,它传播的地域很广,所有的大型戏曲,可以说没有不受弋阳腔影响,没有不包含弋阳腔的成分的。现存的高腔,就是弋阳腔系统”。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名花——弋阳腔,在明代中时曾风靡大江南北,成了当时戏曲第一声腔,为中国的戏曲发展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徽剧、川剧、汉剧、湘剧、闽剧、桂剧、婺剧都与弋阳腔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就连国粹——京剧也不例外。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弋阳腔之所以能四海为家,著称于世,独领风骚数百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剧目上看,弋阳腔的剧目紧紧扣住了整个民众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适应了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尽管弋阳腔有400多支曲牌,然弋阳腔艺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不断丰富自己,弋阳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承接了南北曲的衣钵,另一方面大胆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滚唱”和“滚白”。这种类似朗诵,接近口语的唱腔,节奏明快、通俗。打破了传统的腔词格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兴起,是我国戏剧声腔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它使弋阳腔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弋阳腔属长短句结构的曲牌体唱腔体系。它在表演艺术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唱众和”。用明代汤显祖的话说就是“其节以鼓,其调喧”。即台前一人独唱,台后众人帮腔,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舞台效果。弋阳腔唱腔自由,可塑性大,声调高亢,兼具南方温柔、细腻和北方激昂、慷慨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极为丰富。据《弋阳县志》载,明代弋阳腔剧目就有100多个,分为连台大戏和传奇两大部分。其中:《龙凤剑》、《定天山》、《风波亭》、《古城会》、《珍珠记》、《卖水记》等为赣剧所保存的18本高腔剧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剧目保留在全国的各剧种中,成为我国戏曲文化的珍贵艺术遗产。
据《瀛涯琐志》载:英国牛津大学藏有万历本《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书中所选的《跃鲤记》、《金貂记》、《目莲记》等,都是弋阳腔所流行的传统剧目。数百年来,久演不衰,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弋阳腔产生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弋阳腔在明初永乐年间已流传到云南、贵州一带。清代宁元模在一首《两江竹枝词》中写道:“滕王阁下木兰舟,远笛声声渡水流,喜和洋琴歌一曲,弋阳腔调豁新愁。”明代嘉靖年间,曾任江西永新知县的陆粲(江苏人),路经江西上饶时,听到船工在唱弋阳腔,即兴赋诗:“桃花参差柳叶多,新雨滩头生绿波;一夜东风吹驿舫,榜人齐唱弋阳歌。”弋阳腔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岁月嬗递,世事沧桑。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弋阳腔经风沥雨,享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也度过衰落、惨淡的岁月。清代以来,战争不断。弋阳梨园弟子有的弃艺归田,有的皈衣佛门,后来相继去世,致使能唱能演弋阳腔者,寥寥无几。据此,清同知候七乘在为《弋阳县志》写序时,发出了“昔之弋阳腔至今日而几广陵散矣”之感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弋阳县为抢救弋阳腔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于1958年成立了弋阳腔剧团。从此,濒临绝响的弋阳腔,犹如枯木逢春,重放异彩。弋阳弟子,不负众望。他们立足继承,敢于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精湛的技艺在舞台上流光溢彩,形成了弋阳腔表演艺术的深层意蕴和独特风格。
1972年,该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代表上饶地区参加全省现代戏会演,受到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
1981年,在全省现代戏调演中,该团演出的创作剧目《祭碑出征》,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包揽了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单项奖。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于1982年、1987年先后两次来弋阳考察弋阳腔。在观看了弋阳腔剧团演出的折子戏《荆钗记·见母》后,赞扬该剧演出“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系赣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