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水瘾又犯了)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5:54), 站内信件
|
武宁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武宁远在商代(公元前770年前)即建县治, 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一直称“艾”。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始称“武宁县”相沿至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宁县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赣鄂边界。南起北纬28°51′,北至北纬29°3′;西起东经114°28′。东至东经115°26′。 北隔幕阜山脉与湖北省阳新、通山两县为邻,东北界瑞昌市,东连德安、永修两县,南隔九岭山脉与靖安县交界,西和西南与修水县相连。全县国土面积3506.6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410.27万亩,耕地面积31.4万亩,水域面积42.2万亩。全县现设有新宁、鲁溪、泉口、澧溪、船滩、石门楼、黄段、罗坪等八个镇,有宋溪、横路、大洞、官莲、巾口、伊山、甫田、东林、南岳、上汤、清江、石渡、罗溪、严阳、杨洲、南市十六个乡。新宁镇是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中部,修河北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3平方公里。全县人口37万人,有13个民族,其中汉族36.9万人,占总人口的99.7%,畲、回、壮、瑶、满、蒙古、苗、藏等少数民族1千多人,占总人口的0.3%。
武宁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水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241天,年平均气温15-17℃,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13.5℃, 日照年平均1777小时。全县地形如同伸向西南的张口虎头,地势由西向东渐缓,由南北向中部渐缓,呈两峡一谷形势。西北面的幕阜山脉和南面的九岭山脉多为500至1000米以上的高山,200至500米的山区、 丘陵遍布全县,修河两岸和县境东部为200 米以下的小块平原。山区以黄壤为主,高山地区花岗岩、变质岩居多,山坡多为棕壤,山间盆地多为潜育型水稻土壤,高照地带多为石灰岩红壤,修河沿岸为冲积壤土。全县大小河流107条,流域面积3641.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9527亿立方米。 主要河流有横贯全县的修河和湖北省富水支流太平河,由于境内山多,因而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如今,武宁县的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6万千瓦时,有10KV以上输变电线路1092公里,年发电量达3218万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并于1995年11月通过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验收。武宁县是全省十三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36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8.3%,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31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755万支。 全县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金属矿产有钨、锑、铜、铁、锡、铅、钒、镓、钡、铍、镍、钴、钛、汞等,非金属矿产有瓷土、陶泥、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岩、水晶石等,能源矿产有煤及地下热水等。其中煤、钨、锑、大理石等为主要矿产,已探明煤储量4000万吨,钨金属含量4万吨,锑金属含量10 万吨,大理石14万立方米。全县水域面积422064亩,可养殖水面32万亩,已开发水面10.86万亩, 发展水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全县现有鱼类67种。武宁为全省中华猕猴桃主要产地之一,猕猴桃资源分布在 21 个乡镇,210个村,年产量750吨,最大单果221.4克,为全国之最。“武宁黑芝麻”荣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此外,还有丰富的“宁红”茶、香菇、板笋、小竹笋、蜂蜜等土特产品。
半个世纪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37万勤劳智慧的武宁人民,在3506平方公里的古艾大地上,艰苦创业,几经风雨,走过了一段段艰难的历程,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昔日贫穷落后的武宁山区,已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历史性巨变。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49年仅1180万元,1999年达到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85.6培,年均递增 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9年仅77.6元,1999 年达2729.7元,增长35.2倍。财政收入1949年为42万元,1999年上升到7006万元,年均递增10.8%。 人均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2.7元增加到1999年的189元,增长70倍。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宁经济快速发展,已初步建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第三产业繁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经济体系。农业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出现了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可喜局面,逐步成了粮油、畜禽、水产、林果等支柱产业,并开始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工业由解放前的一张白纸发展到以矿产采掘加工、电力、罐头食品、轻化建材、农林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尤其是食品罐头和有色金属享誉国内外。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全县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6%。 第三产业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日益繁荣活跃,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有了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部分城乡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向小康。
武宁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京九大动脉卧邻而过,316国道横贯覆地, 投资近亿元的武宁大桥不日即将通车,连接昌九高速公路的二级焦武公路油路铺设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武宁至南昌昌北机场车程仅需50分钟,全县公路总量已达118条,通车里程1045.8公里,其中油路8条,达168公里;水路上可溯至修水、下可经永修入鄱阳湖直达长江。武宁湖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境内四十六万亩水面碧波涟漪,与四百多个形态各异的绿色岛屿,构成一幅秀丽独特的风景画,堪称江西的“千岛湖”。随着全国文明卫生城的创建和武宁县被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武宁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武宁县采取更优惠的政策,做到“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你纳税我服务”。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使得中外投资企业陆续驻足武宁,已兴办实业二十多家,投资额达十亿元。其中,香港和宝(黄氏)有限公司总裁黄楚和先生投资4.6亿元, 租赁风光秀丽的武宁湖八十八个岛屿,进行旅游开发和山水农业综合开发。江西新光集团总裁叶志军先生投资三千万元,购买八千亩山场和一万七千亩水面均为七十年的开发经营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和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年总产值可达一点五亿元,争创税利三千余万元。
五十年来,武宁县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武宁县成为全省文明卫生城并向全国文明卫生城迈进,全县整体社会风尚和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科技工作全方位推进。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总容量达24000门,实装用户15000户,移动电话已达3008门,主要公路干线乡镇全部设置了IC卡电话。教育事业有了明显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创建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工作基本达标,文化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投资1000万元,集商贸、展览、会议、娱乐于一体的全省县级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全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展望二十一世纪,37万武宁人民满怀信心。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面向市场,抢抓机遇,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培植优势产业,突出发展乡镇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突出搞活流通和开发旅游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赣西北特色林业、畜牧、水产大县,形成矿产、食品罐头、农林产品加工、轻化建材四大工业支柱,使武宁成为各业兴旺、社会稳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小康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我们坚信,有上级的正确领导,有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武宁一定能够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一个更加开放、文明、进步、繁荣的新武宁将展现于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