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5:06), 站内信件
|
魏良辅(生卒年不详),字尚泉(或作上泉)。豫章(今南昌)人。明代戏曲音乐家。寄居江苏太仓,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协助下,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旧的昆山腔进行了显著的改革创新,形成一种舒徐宛转的新腔,称为“昆腔”,又称“水磨腔”,对很多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较大,后世奉之为昆腔鼻祖,艺坛尊为“曲圣”。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良辅主要活动在江南的娄东、鹿城,即今太仓一带。当时的太仓州,商品经济比较发展,市镇繁荣,有歌场、舞台等深出场所,演出活动频繁。吴中一带(包括苏州府、昆山、太仓州等地),文人萃集,嗜曲者众,学曲品曲之风甚炽。
昆山腔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较高、影响广泛的一种。老的昆山腔元末即已形成(见《南词引正》)。未改革的昆山腔,还多处于清唱(即“冷板曲”)或说唱的阶段,是一种南曲唱腔,腔调平直,尚欠韵味和意趣。而民间艺人的演唱就更为粗俗了。
良辅有较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娴通音律,有美好的嗓音歌喉,钻研热爱唱曲艺术,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如: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以及余姚腔、杭州腔、北曲的中州调、冀州调等。
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数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规。”(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足证良辅有改革南曲的意志,为此而进行了长其的苦心钻研。改革后的昆腔伴奏乐器也突破了南曲以前只用弦过、彭板的局限,加用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新腔更加宛转动听。经过实践,终于别开堂奥,成功地创造出一种行腔以细腻宛转著称的“水磨调”。当时,“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寄畅园闻歌记》)。昆山人陆九畴也善于度曲,曾立志与良辅相约,在听众中评比谙写的新曲,“及登台,自叹弗如。”(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良辅为人谦虚,治学谨严,与友多切磋,求师必问善。他的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仅《寄畅园闻歌记》和《梅花草堂笔谈》所提名者,就有十余人之多,如对昆山善歌者过云适,“魏良辅自谓不如,每有得,必往咨问,过称善乃可;不以为善,则反复论论,数改不厌。”他的女婿张野塘,善唱北曲,娶良辅女(亦善歌)后,兼工南曲。又擅长弹奏,曾改制北方的三弦,适应伴唱。协助曲作家梁辰鱼,对改革昆山腔,与良辅合作,贡献更大。他以昆曲新腔填词创作的《浣纱记》(一名《吴越春秋》)演出后,轰动居坛,推动了昆腔的传播与发展。
昆山腔经过良辅的改革,到了万历(1573-1620)以后,更为盛行。昆曲剧目、昆剧班社和清唱团体皆大为增多,遍布我国南北,影响了很多地方剧种,而海盐腔却被逐渐代替,消沉下去。
昆腔分南曲和北曲,各由长短句式曲牌若干首联缀成套演出;但也有单唱一些散曲的,特别是清唱。另外还有南北合套(多一南一北换接)和南北联套的形式。南曲五声音阶,北曲七声音阶。唱腔曲牌中,除一些急曲(流水、快板节奏)外,大抵南曲字疏曲缓,缠连而宛转;北曲词密调促,顿挫而有致。
魏良辅改革创新了昆曲南曲,但对北曲也还是加工填配选用的。这从《浣纱记》中《泛湖》一折即可看出。这折曲牌的运用和度曲就是“南北合套”的:旦角与小生一南一北的接换演唱;旦唱皆南曲,而小生尽北曲;人物腔调有对比变化,产生不同的情趣,使全剧音乐有所调剂而增色不少。这些曲牌也是在其他剧目中经常用到的。
良辅晚年,将学曲演唱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条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地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南北曲唱法的区别等等,对初学者和从事昆腔研究的人,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它的传本有多种,被刊载入他人编撰的几种书目中,有:《吴俞萃雅》、《词林逸响》、《吴骚合编》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等。上述各书皆载有良辅的《曲律》十八或十七条不等。解放后,才发现明代吴昆麓校正的《南词引正》原本,内容较《曲律》其他刊本略多,也稍有不同,如对原有的昆山腔和杭州腔等的涉及,是他本所没有的。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