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韩江,我的母亲河——轮子也能决定城市的发展形态
(三)新城区的马路与建筑风格的变迁
以小公园为核心的老城区到中山路去,要经过“新马路”,横跨外马路和中山路之间(其实只有一个街区)的第一条南北向马路,叫“中马路”;第二条是同益路,以后顺次是公园路、新兴路、大华路,这样的两横五竖的扁平格局,再一次表明大江和大海,对汕头城区形态发展的深刻影响。新马路的“学名”叫“民族路”,中马路的“学名”叫“民权路”,“民生路”夹在“中山路”和“外马路”之间,很短很宽敞的,估计原来想朝西连接民族路,朝东大华路,成为第三条贯通东西走向的干道。可能执行者权限太小或需要拆迁的“钉子户”太多,30年代的民生路一直是一条“盲肠”。
“新马路”、“中马路”的称呼,使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汕头市民看到一条条马路的开拓,而显现出来的喜悦心情,以及建设的先后次序。从老城区越往东走,见到的骑楼就越少。新马路和中马路基本上还是“骑楼一条路”,但外马路几乎没有骑楼,中山路和几条南北向马路也少多了。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市民们,对骑楼的“不满”与日俱增,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正在提升。而马路的名字也渐渐起得“进步”和更有时代特征了。除了上面说的“民生”“”民族“民权”之外,在外马路和中山路之间,先后有了“博爱路”、“爱华街”、“共和路”,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体现了汕头市民政治意识的觉醒。
除开洋人们留下来的欧式建筑之外,这一时期汕头新建民居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把楼房建在人行道外,不再伸出骑楼去占用人行道的空间,一方面给马路留出了绿化地,另一方面,马路显得更加宽敞美观。二是在内街成片地建留有露天天井(或小庭院)的两三层楼的民居。这些民居比较注意楼房之间采光和通风,越往东,这类单门独院的小宅院就越多。三是更高级住宅了,通常都在外马路两侧的内街里,交通方便,闹中取静。这类“豪宅”又可分为“中式”(传统式)和“西式”两种。小时候很羡慕住在“联和里”“联兴里”的孩子们,一位同学家里,两层楼房,门前是个很大的庭院,栽种着不太高的石榴树、白兰树、黄槐树,树下摆着石凳石桌,那是我们“学习小组”做作业、玩军棋和交换小人书的地方。进了大门,是宽敞的客厅和厢房,转过客厅,又见到第二个天井,屋檐下装着马口铁的水槽和水管,用以承接屋顶泻下的雨水。当时的马口铁也是“舶来品”,比老城区陶制的、水泥制的水管“洋气“多了。天井四周,又是数不清的房间,可以让你在“捉迷藏”时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未完待续)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