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韩江,我的母亲河——轮子也能决定城市的发展形态
(二)“盐埕头”与新城区的拓展
我家附近有一条“盐埕街”,街的起点就叫“盐埕头”。“盐埕头”是一个比较大的肉菜市场,周围分布着中药店、土产山货陶瓷店、饮食店、文具店、煤店,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公厕。通常我们买鱼买菜买小百货,都到“盐埕头”十分钟内办完事回到家里。回想起来,汕头的老城区生活非常方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老城区中较均匀地发布着肉菜市场和小商业网点,与小公园一带的中心商业区相得益彰,形成较合理的网点布局。这不禁使我想起法国人克里斯特勒“中心地理论”。当然,商业的发展和网点的配置,对城市发育的发展,是另一个话题了。还是回到“盐埕头”的另一个名字上来。
小时候也听老辈人把“盐埕头”叫成“电车头”。汕头有过火车,可从来没有过电车,怎么会有“电车头”呢?后来才打听明白了,应该叫“轻便车头”。那么电车和“轻便车” 又是什么关系呢?这里就不能不说到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了。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小公园商业区和周边骑楼群的建设基本成形之后,城区的建设重点就开始东移。应该说,向东发展的概略规划是造就定下来的,中山公园的和市政府的兴建,直到今天,我们仍不由得对当时的规划者的远见,感到惊讶。而规划的全面启动,还取决于国内外的环境和人口、财富的集聚程度。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国内形势特别是广东形势的相对稳定,汕头市区进入了建市以后第二个建设热潮。从“小公园”向东走,先建两条并行的由西向东延伸的干道,安排下未来汕头城区的大模样。南面靠海边的一条叫“外马路”,北面的一条叫“中山路”。外马路的起点就是前面讲过的英国人盖起来的海关和邮局。外马路的开拓,把各霸一方的洋务机构、会馆连接起来,面向大海的土地成了黄金宝地。可惜是顺着海岸形状设计,弯弯曲曲且许多路段仅两、三车道,给今天的市政建设者们,留下了不少难题。
中山路的规划和建设则有点“超前”,我们只能设想中山路的开发稍迟于外马路。路两边是宽敞的人行道,石子混凝土路面,留足四个车道之外,路中间还有一米多宽的路树隔离带,行人横过马路,特别安全。当然,今天任何中等水平的乡镇,其主干道都不止这样的水平,但事情发生在70年前。不过整洁而宽敞的中山路,仅是不足两公里的上半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下半段连人行道都没有,仅在路心铺设了柏油路面,路边多是拥挤的杂乱的棚屋。我们也只能设想,后来战争爆发了,市政部门没钱了,中山路就修了半截,也给今天汕头的市政建设者留下许多难题。
(未完待续)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