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chocho.1(2003-05-30 22:05:52), 站内信件
|
当宝玉遇上黛玉时(三):从贾宝玉开始
凡写小说一般都是用两种人称:以“我”的叙述为主线的为第一人称,很适合描述自己的心境和想法,叙述起来也娓娓动听;以局外人身份写“他”的为第三人称,可以随意开展故事,可以有多种描述形式,是长篇小说主要的方法。以第二人称“你”开始叙述的很少见,我看过一本法国现代小说,忘了名字,这种方法非常独特,但细看其实还是第一人称的,只不过口气变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中说:幸福的家庭全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夏洛特·伯朗特在《简爱》开头中说:那天的天气没法去散步了;这些都是小说的开头的妙笔,但是《红楼梦》的开头更绝妙,令人百读不厌。
《红楼梦》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又假作石头的记录写成的,为了说明创作的起源,作者又说“当日亲历过的这些女子....”云云,似乎是在追惜往事,在这里,作者是谁,是局外人?还是石头?还是石头在青梗峰下看见的两位仙人?还是空空道人?还是只是悼红轩中的曹雪芹?作者通过石头叙述的难道只是“当日所有之女子”?难道作者只是一个“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浪子?在小说中只配做一个背影?
据说《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半数强都是女子。似乎作者也只是为闺阁立传,可是不知读者仔细想过没有,这些让无数读者痴迷的女性形象是通过什么贯穿到一起,最终使读者为之感动?
那么贾宝玉只是攒珠绳吗?如此作者又为什么一开始就说无才补天可取补苍天呢?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的作品,无论牵强附会也好,言之有据也好,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有权喜欢谁不喜欢谁。但是我想,喜欢和不喜欢,与理解和不理解是不同的。虽然不喜欢,但应该理解,这是投入进去深入体会的开始。一部小说总要有一位主人公,总要有一个中心使其他事件围绕他发生,总要有串起情节的线索。小说的主人公未必一定是好人,但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故事必然要说明作者的观点。作者想要读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也必然是有这一主人公引起和发生的。
中国的小说过去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也没有直接的关于小说创作理论。中国的小说从民间说书开始,一直保持着多线索的特点。当文人介入小说创作后,又将中国文学一直推崇的含蓄溶入其中,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首的写雨的好诗总是力图一字不提到雨,一手写愁的好诗最好是不用到愁字,这样通过读者的加意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东西才更鲜明,更值得读者回味。因此,读中国的文学作品,需要的往往不是推理和抽象分析,而是某种文字无法表达而需要用时间去消化的情感。
中国的小说并不只写好人,比如那部诲淫的产生自“晚明”的《金瓶梅》。与一般的想法相反,小说的主人公却并不是《绣榻野史》中那一类色情狂式的道具,而是一个物欲强烈市井商人,他象过去和今天所有恶霸一样,从拉拢爪牙开始到寻求官府保护成为上层人物。如果你没受过他的欺压,没有铺子和他竞争,没有老婆可被他玩弄,你会觉得他不吝资财出手阔绰,爱交朋友,觉得他好色好货的欲望也不是那么变态。笑笑生让他死于劣质伟哥从而以因果报应结束故事,但是读者体会到的确是深深的不平和极度的愤懑,几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居然一成不变,西门庆们居然还在继续他们的兴衰亶变,武大郎们还在遭殃,武二郎们还在盲目报复,潘金莲们还在欺凌和被欺凌。这些难道只是读者的体会而不是作者传达给你的吗?如果不理解西门庆这个人物,如何为被他欺凌的人不平?
再说贾宝玉。有人注意过这样一件事,竖写的西门很象一个贾字,所以《金瓶梅》中有一回西门庆花了上千两银子把一份黑名单中自己的名字改作贾廉(竖排繁体字两个名字很容易改),因此有人说《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而把故事从清河县搬到了大观园。也许吧,不过与《金瓶梅》中粉饰一个恶霸相反,曹雪芹开篇就把他的主人公形容的乖戾异常,故事中每当评价宝玉的时候总是把他的不情和痴态再搬出来,好像人还不知道他“有时似傻如狂”似的,为什么呢?
读者也都很喜欢被作者迷惑,或者站在自以为了不起的男子立场嗤笑他的无能,或者从小资林妹妹的眼镜中鄙薄他的花心。有可能他们这样说只是一种显示独立和自我的形式,是对寻常见惯的东西的反动,他们是理解宝玉形象的,只是不愿意人云亦云。我理解这样的心态,我想要指出的也不是这种把人物从作品捡取出来表示自己某种观点的看法。我想指出的是那种就作品评价人物然后将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的轻狂。如果有人不喜欢现实生活中与作者对贾宝玉的描述有某些相似的人那很正常(尽管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比较),我也不喜欢那样的人。但是如果有人不喜欢作品中的贾宝玉,我就总想理论一番。
《红楼梦》中讲述的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一段故事给人的感受,与听完《英雄交响曲》、《梁祝》、《二泉映月》以后的感受是相同的,尽管《红楼梦》没有写完,但是如果你读的细心,你一样感受得到搏斗和挣扎,感受得到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那个似真似幻的大观园和《梁祝》中描写两只蝴蝶相随相伴,或者《二泉映月》中那委婉的似乎是一个美丽夜晚的开始部分那样相似,如果不是没有感受过一点生活波折的人,你总是会被其中最激烈的那部分感动得凄然泪下。
《红楼梦》最激荡人心的部分在哪里?很不幸,虽然抄捡大观园你看到了,可是接下来的部分谁也看不到。《红楼梦》开始说到“女娲单单留下一块石头未用”时,脂砚在旁边不无辛酸的调侃道:“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可惜,如果感受不到只能去铺地的石头的不平,你也体会不到脂砚话语中的辛酸。
曹雪芹生平不可考,晚生的裕端按前辈姻亲转述说他“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奇谈娓娓令人终日不倦”。读者对《红楼梦》先不论其艺术得失,总是可以感到他的细腻情感。而他的朋友说他“傲骨如君世已奇”。处于潦倒贫困中依然一身傲骨,白眼向鬼,所以你能想象他怎样让他的主人公与人世的不平对抗,他不但不写“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还让他的贾宝玉视功名如尘土,身而“毁谤”往圣先贤忠臣孝子,他的贾宝玉什么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一概不管,只听女孩子一声号令。这不是骑士精神,也不是绅士风度,这是逆子,是反叛。所以,如果你在作者这样饱蘸愤懑与辛酸写成的文字中只看到一个吃胭脂泡妞娘娘腔的花花公子,那....也没人能把你怎么样。不过有句话,读《红楼梦》除了得到你不想要的贾宝玉之外,那里面所有如花似玉的女孩们大观园外的各位谁也得不到。
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