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nzhan2001(名字最长七个字)
整理人: fan_z(2003-05-22 19:20:51), 站内信件
|
一、铜鼓县概况
1、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
地理位置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依湘傍鄂, 修河源头。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 '之间。东邻宜丰,南接万载,西界湖南省的浏阳、平江, 北连九江市的修水。
全县土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折合232.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0.92%,其中山地面积占87%,丘陵占13%,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古有“吴楚咽喉,三省通衢”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气候 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霜期较短。气温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而异。年均气温16.2℃,元月均温4.5℃,7月均温27.2℃。 年均日照1496.8小时,年均降水量1732.8毫米,年均无霜期265天。铜鼓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是天然避暑胜地, 县内龙门林场被人们誉称“小庐山”。
自然资源 铜鼓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县林业用地198万亩,有可经营林地面积194.4万亩,耕地面积12.4万亩, 山塘水库面积0.2万亩;此外,还有14万亩草地,0.8万亩沙滩河洲可供开发。活立木蓄积量846万立方米,活立竹6000万株,森林覆盖率84%。 活立木中,杉林为主,占50%,松林次之,占44%。有多种名贵树种, 如樟、楠、檫、柏、银杏、丹桂、金钱杉等。 野生植物资源还有油茶、茗茶、杨梅、猕猴桃、竹笋、香菇和中药材等。 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麂子、野鸡、相思鸟、乌稍蛇、蕲蛇、穿山甲、 猫头鹰等不下百种。发现和查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锡、钨、 锰、硅、高岭土、花岗石等,已部分开采的有金、瓷土、花岗石。 地热资源有温汤、汤里两个温泉,水温分别为73℃和62℃, 每天出水量4320吨。
人口 1999年末,全县总户数3.67万户,13.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人。据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登记,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苗、满、壮、回、 土家、侗、瑶、蒙古、白、彝、藏族11个,1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1%。
2、历史沿革、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商周为艾侯国地,春秋为艾邑地,先属吴, 后属越,汉属豫章艾县。隋开皇九年属建昌。 唐长安四年置武宁县,艾入武宁;贞元十六年,析武宁西八乡置分宁县,属分宁。宋建炎四年属义宁军。尔后改析多次,时称分宁,时称宁州。 明万历五年设铜鼓营;清沿明制,仍属宁州。雍正元年,设铜鼓城瑞州分防府, 移驻瑞州同知,行政仍隶属宁州如故;嘉庆六年改宁州为义宁州。宣统二年,设铜鼓抚民厅,辖州八乡中之崇、武两半乡。民国2年建县,称铜鼓县,直隶省政府,3年属浔阳道,15年废道仍隶属省政府。 民国20至38年,先后分隶第一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土地革命时期,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属湘鄂赣省管辖。境内86% 的地区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余者则为游击区。1934年,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等一度移驻幽居。 1949年7月14日解放,同月28日成立铜鼓县人民政府, 隶属袁州专区。1952年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 年复为宜春专员公署,属宜春专区。1978年改为宜春地区行署, 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铜鼓隶属宜春市。
行政区划 清末建抚民厅,下分10乡。建县初期,沿袭厅制,仍为10乡。民国15年改10乡为10区,后又改保联及保甲等多次变动。民国36年,设5乡、1镇、60保、683甲。苏区时期,民国18年建7个发展区,并正式组建铜鼓县苏维埃政府。建国初期,设5区、1镇、54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设5个公社,1959 年扩为 17 个公社;1983年设1镇、14公社、4林场;1984年改社为乡,设1镇、 15乡、3林场;1998年末,辖6镇7乡3个国营林场、11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3、经济发展状况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4亿元,第二产业2.225亿元,第三产业2.205亿元;财政收入达7123.4万元,其中:中央收入1076.3万元,省级收入187.1万元,地方收入586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225.16元。职工平均工资619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30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199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099亿元。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连年丰收,1999年粮食总产量仍达4.54万吨;再生稻、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形成规模;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和水产品,山羊饲养量突破10万头,水产品总量达2408吨,野鸡、鳗鱼等特种养殖方兴未艾。狠抓了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全县已建成笋竹两用林15万亩,人工用材林40万亩, 果药经济林5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并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和“国家林业部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乡镇企业发展加快,1999年,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0.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税收50万元以上的“双五”企业5家。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99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37亿元(现价)。一是工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 合资合作等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竹木建材、 绿色食品、化工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格局。二是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创办了昌林公司、欧风公司、普绿电源公司、金威制罐公司、 江桥公司、二源化工厂、三都人造板厂、永宁建材厂、 三阳公司等一批新企业,组建了江欧、阳岭、江佳三大工业企业集团, 其中江欧集团成为宜春市四大重点企业集团之一, 增强了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三是形成了一批主导产品。如竹质地板、 木质地板、竹木复合地板、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复塑竹帘胶合板、 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纤维板、竹凉席、竹筷、 清水煮笋罐头、笋包装系列、克拉斯、脱水蔬菜、钨制品、三氧化二锑、 高氯酸钾、氯酸钾、松香等,其中高档竹木地板、人造板、 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分别达100万平方米、4万立方米和1万吨。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县乡公路四通八达。1999年末,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4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客车,林区公路交织成网。每日有170多班次客车发往南昌、长沙、宜春以及其它县市和本县各乡镇。公路质量普遍提高, 改造后的铜鼓至南昌、铜鼓至长沙、铜鼓至宜春的公路平直宽敞。 二是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125座,装机145台,总容量1.96 万千瓦,拥有11万伏变电站1座,3.5万伏变电站4座,乡、镇供电站 16个,年发电量达7000万度,全县100%的村通了电, 并实现了与大网联网运作。1994年,顺利通过第二批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验收,跃进了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行列。 三是邮电通讯超常发展。1992年开通了无线寻呼系统,1994年开通了市话数字程控交换机,开通了移动电话,开通了铜鼓至宜春长途光缆, 并建成了全县农话本地网,到1995年,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 移动通信全省全国自动漫游、窗口营业电子化、邮政微机全省联网, 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邮电通信网络。1998年, 全县程控交换机容量已达1.5万门,全部乡镇场开通了程控电话,通信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四是边贸市场日益繁荣。该县排埠连浏阳、 棋坪靠平江、大(土+段)通修水,历史上两省四县市人民交往密切, 边贸经济活跃。近年来,这几个地方加强了圩镇建设,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5、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有30 个地面接收站、28座电视差转台。在城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和加密电视,可收看到20套电视节目。有各类学校 121 所,在校学生2.24万人,其中职业技术中专1所,在校生692人;全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100%。 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33名,其中中高级职称728名。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有各类卫生机构118所,卫生学校1所,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33.5人,每万人拥有病房床位15.2张。有篮球、田径、门球、 棋类、拳、剑等体育协会,有少儿体育运动学校1所,学生32人,棋坪、茶山、大(土+段)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