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ng2000(网易飘)
整理人: doue(2003-05-17 10:16:03),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Hakka版rong2000的《成都的桃花节与广东客家人》★ (文z)
--------------------------------------------------------------------------------
三月仲春,成都郊野碧草如烟、桃花如梦。
龙泉驿的山山岭岭都涂上了浓彩。静静绽放的桃花和翩翩飞舞的白蝴蝶在原野上倾诉,弹着一曲大自然无声的乐章。
休闲的人们从城里冲缺般涌出,塞满道路,无边的桃园瞬即消融、吞纳了这喧嚣的人浪。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是花的海洋。
徜徉在山路上,人们无不惊叹这水蜜桃之乡,以花为媒,大做旅游文章。多达17万亩的桃林和每日约达50万人次的游客,使这本由龙泉驿镇发起的桃花节,而今变成了成都市的国际桃花节,誉满中外,堪称大气。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桃农,多是客家人。
上溯至明未清初,粤闽赣边界的客家人移民四川,落足成都东山。史称“湖广填四川”,这些被四川人称为“土广东”的客家人,至今依然顽强地保存着客家人特有的语言、习俗和建筑文化,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异数,一支奇葩。
在洛带镇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声称来自广东的客家后裔。当然他们所指称的广东仍然是三百多年前九县一州的广东十属地域概念。
世界客家学界诧异地发现了这个奇特的地域,仿佛找到了一块文化的活化石。于是,在四川省府李达昌副省长的直接参与下,第七届世界客家学研讨会在此热烈非凡地讨论“客家文化与四川”的主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商人投来了新奇而关注的目光。
桃花节更热闹了,街头巷尾在说客家:
桃园里的学者更兴奋了,带着几分醉意漫山赏桃花。
当这些成都的客家人听说我们是来自客家原乡广东时,显示了应有的敬意,当然还有客家人的特有的热情。我们也由衷地赞美:成都做了一篇桃花与客家人的好文章。广东的客家文化墙里开花墙外香。
桃园里的客家人告诉我们,他们不再种水稻了。他们告别了千年来客家人赖以谋生的营生。漫山遍野的桃花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新经济体系。于今,只需在山坡上,道路边筑起土房子,起个“农家乐”、“客家居”的店名,操起勺子,煮一锅地道的农家菜,守候桃季的变迁。
花红了,操各种口音的人们会来交流踏青;
桃熟了,老老少少络绎不绝会来叙亲赏新。
就这样,成都人做起了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大文章。各乡各镇如今各出奇谋,新意迭出:龙潭乡在规划一个全新的客家商城,洛带镇整修古镇旧街,恢复客家会馆,力倡“会馆文化”:而客家火龙节的盛况更让人难忘,深得客家文化的精髓。
人类学家认为,族群与民族的节庆,最集中地反映了文化的深层内涵,客家火龙让人们在客家人温良恭让以外,更看到一个强悍骠勇的身影——
十名精壮的汉子,刷刷地甩掉上衣,飞快地舞着火龙。在人潮汹涌中两排焰红的火把照亮了古街。沿途次第点燃的焰火飞迸火花,吐着火舌,立即结起了一片火海,如火的瀑布倾泻着。那龙在火海中翻滚,在火瀑中跃腾。火星吞没了龙身,也扑向那汉子们的肉体,那长龙依然在人们的喝彩中飞腾!
客家火龙是我所见闻的最刺激、最野性、最热闹的舞龙。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一个苦难深重而又卓尔独行的民系,他们在用一种浴火的舞蹈,诉说他们的历史和精神。
客家文化在成都的东山展示了如此水火迥异的两面,让世界为这着迷,如痴如醉:一面是静静开放的桃花,一面是血红的火龙!
艳阳天,成都东郊的桃花美,那桃花下的人更美。
---- 客版,客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永永远远都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