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j-118(MJ118)
整理人: doue(2003-05-17 10:15:32), 站内信件
|
川江号子,也称川江船夫曲。川江山峦起伏,滩多浪急,自古以来行船走水,上水船在水中行走,纤夫在岸上匍匐牵拉,领腔站立船头,引喊着不同曲调的号子。下水则由领腔搬头桡,随鼓声点击,整齐下桡,一唱一和,一呼一应,此起彼落,声扬河谷。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夫劳动的呼号,它声韵悠扬,节律有致。它既是音乐,又是歌曲,也是舞蹈,伴随川江壮阔的波澜和涛声,也铸成了川江美妙的旋律,它从远古传来,回荡云天,声声不息,成为川江之魂灵。逝者如斯,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和长江水位的提高,听惯了的川江号子将渐渐离我们而远去……
“吆喝,吆喝喝,幺姨妈呀,划呀嘿,也嗨—也嗨———嗨嗨,嗨嗨———”在号工的领呼下,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号曲把我们带到空旷悠远,亘古而漫长的历史境界。如诗如画的川江景观,春江如潮,绿水如蓝,碧空万顷,两岸群山起伏绵延,岸边卵石沙滩平缓广阔,江天之间莺歌燕舞,水鸟飞落,水天一色,好生舒坦。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江上点点帆影,逆风而上,由远而近,从水天之间地平线上驶来,白帆渐近,船夫立身前舱平台大声吆喝———
“呜哟……呜哟……”声音宏亮,连贯绵长,经岸山返回,“呼风号子”回荡云天。帆船鱼贯或并列徐徐前行。前呼后应,争相呼号。江山如画,画外有声,声声含韵,字字含情。这种呼风的号子,轻松、愉快、韵味绵长。风小了,前后驾驶。撑竿助力。前驾船头撑竿脚往前蹬,身往后倾,一步一步,行至中舱。后驾一竿撑几步,又提竿前进,下竿前撑,驱动船行。这时,“助力号子”又响起:“船在江中平安行,载运物资为建设,我为养家卖力气,盘儿盘女学知识。幺儿也,你要为老子争口气,不考状元也要考第一……”
号声节奏时松时紧,提竿前行时松,下竿使力时紧。船近滩漕,风力不足,拉纤过滩。船抵岸边,头纤挞巴挂肩,纤夫们腰围白帕,脚踏草鞋。后驾一声:“长桅———”纤藤放出,纤夫小跑将纤绳带伸,约二三十丈,后驾视情将纤藤一端挽在船后桩头上,岸上纤夫一二人、三四人、七八人或十多二十人不等,由船大小而定,开始连综搭伴拉纤上滩,声势十分雄伟。号工领呼,一呼一应。
若是船行滩前缓流,号子也见平缓:“我家住天府之国也,叫四川罗”。“嗨,嗨!”
“说起我的家乡舍———那龙门阵什摆不完罗”。“嗨,嗨!”“那丰收的棉花舍———像白云罗”,“嗨,嗨!”“万担谷子堆成山,堆呀堆成山”,“嗨,嗨!”“大姐割草金山上,幺妹采茶白云间”,“嗨,嗨!”“做家活路下了班,大曲酒啊蛋花面”,“嗨,嗨!”“味道那个舍硬是鲜,味道那个舍硬是鲜罗哈哈”。“嗨,嗨!”
听号声,就知道船位,船速,尤其是上水号子。听声音、节奏,就知道纤夫的苦,纤夫的累。纤夫经常涉水,常年穿草鞋,无论凄风楚雨,烈日艳阳,常常是下身穿短裤或围块帕子,气温稍暖就裸着半个身子,赤膊上阵。经长期日晒雨淋的身子,呈古铜色,黝黑色,个个船夫像是一尊尊铜像。
川江两岸,人口密集,集镇众多。许多人看见拉纤、推桡这种阵势,听到川江号子这种音韵,都要注目而视,目送船只远去。一些人还和着声调呼号助阵,顽皮的小孩和着韵,跟着高呼戏谑号子:“船夫子,你脚上穿的是什么?”“鞋,鞋(嗨,嗨)!”(川音鞋同嗨)。“船夫子,吃饭没有?”“嘿了嘟!嘿了嘟!”非常生动,幽默有趣。这些雅俗共赏的号子,谱就了川江独特的神韵,不知倾倒了江边多少洗衣女,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川江号子产生于人力拖、拉、撑、推木船的年代,船工们南来北往,祖祖辈辈用号子呼喝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悲欢离合。有时是在讽刺时弊,鞭挞懒人,讴歌清官,宣扬名特土产,有时简直是如泣如诉,纯粹的情感宣泄。时光冉冉,川江号子曲调历经演变,终成劳动人民的经典旋律。如一二三号子、招架号子、帮滩号子、啄啄号子、大小斑鸠、上下数板等等,或激越高昂,或舒缓悠扬。内容和形式多从川剧、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中提炼而成。如:“读书又怕挨屁股,丢了书本跑江湖。说江湖,道江湖,哪州哪县我不说:荣隆二昌出麻布,内江又把白糖出,涿州豆油保宁醋,丰都出产豆腐乳,宜宾又把芽菜出,屏山有名黑豆腐,黄秧白儿产成都……”
二十世纪末,英国皇家广播采编人员慕名从重庆下水溯川江而上,采编录制川江号子。继后重庆、武汉整理出一批著名川江号子漂洋过海到欧洲献艺,把川江号子这古老而深远的东方历史文化传播到欧洲大陆。
“吆喝,吆喝,吆喝———嗨,嗨……”川江号子声声不息,川江魂灵随壮阔浩瀚的川江波澜和涛声回荡在中华大地,回荡在全球上空。
----
我是在这里等什么呢?
一个不再的人吗?
孤
单只影逛网易
独
自生活实无奈
一
生情缘了无痕
生
性直率待有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