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wataoren(陌上尘)
整理人: coralberry(2003-05-27 03:37:44), 站内信件
|
宝钗、黛玉本是同体,宝钗即黛玉,黛玉是宝钗。宝钗和黛玉一样,均为女中翘楚,宝钗和黛玉一样,工诗词,善字画;她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性格了,黛玉多愁善感,性情中人,宝钗隐而不露,深沉老练,这也许就是她最常受人诟病的原因。
宝钗是大观圆中,作者唯一点出体态丰盈的少年女性,而她的性格却有超出她她年岁该有的那种老练。众所周知,以前的女孩,发育比现在的迟,而体态丰盈是生理发育成熟的一种重要表现,所以,我觉得在《红楼梦》中,宝钗首先是个生理早熟者。古人说,一分年岁,一分事故,这不是没道理的。而宝钗只是个生理早熟者,她的心理早熟,也就是大家所诟病的隐而不露,深沉老练的性格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是作者特意赋予的,在大观圆内同时具有生理心理早熟,这不是一种偶然。
反观黛玉,身体“瘦、弱”,典型一副未发育的样子。而她的性格,更带有一股浓烈的少女纯真,不懂世事。她与宝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面。
那所谓的同体,又是怎么来的?在唯心者的世界观中,有鬼,在大师级的手笔中有神。“神”就是依附在主角身上的,赋予主角某种异于他人的东西。一般来说,“神”附在某个人身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我觉得《红楼梦》是个例外。按木石前盟的设想,宝玉最终与黛玉结为连理。结婚是个分界点,婚前,女主角的“神”是在黛玉身上,婚后,女主角的“神”是在婚前的“宝钗”身上!看到这,大家会觉得很愕然,首先,宝玉、黛玉终究没结成夫妻,其二,就算结为夫妻,又怎么关宝钗事,而且是结婚前的宝钗?我在这里阐述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整部《红楼梦》开始就说明本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甄士隐梦见太虚幻境的时候,就借甄士隐之眼,点出了“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的展开,是两条线同时的,现实的一条,玄虚的一条。玄虚的一条甚至更早铺开,更慢收,直到贾宝玉出家,玄虚的一条线才告断。而现实的一条线索,我认为在贾府衰败,家逢巨变时就断了。薛宝钗的少年,其实就是林黛玉的成年,也就是结婚后的林黛玉。试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真的和贾宝玉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慢慢变得丰盈(当时的人发育晚,结婚早),而由于看多了人情世故,人也慢慢懂得收锋敛芒,再摔多几个交,人变得老成圆滑也不是不可能。身材丰盈,性格老成圆滑,那和宝钗不是一样么?所以,宝钗就是结婚后的林黛玉,林黛玉就是结婚前的宝钗。当宝玉和姐妹们玩耍的时候,其实他也是在感受结婚后生活。当黛玉病逝的时候,她没死,她的魂还在,寄托在往前的宝钗身上。而宝钗的性格,却是宝玉所讨厌的,明线是:黛玉香消玉陨——宝玉宝钗结合——宝玉出家,暗线(也就是那条玄虚的线)是绛珠仙子为神瑛侍者流干了眼泪,债还清了(现实中的黛玉死亡)——宝玉与仙子已离体的黛玉生活(不是现实,而是宝玉之前与宝钗的生活)——宝玉最后也出家了。
这些就是我的宝(钗)黛(玉)一体观。我不懂得用什么阶级分析法,或者什么**大法来指导我看书,我只是用自己内心的感觉来感受。我的理解也许在别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哈姆雷特也许是最丑的,不过我最喜欢,因为他最合我的FEEL。
PS:我觉得《红楼梦》根本就没有曹雪芹120回版的,80回之后,曹雪芹最多写了一点零碎的东西。那些由曹雪芹友人随笔中记下的后40回残片,也不难理解,好比我们在论坛上贴长篇故事,可能一个晚上写不来,准备明晚继续,在这之前,如果有比较熟悉的网友相问,我们会和他说点大概的东西。而明晚也许我们有事,也许不方便,还也许通不过审查,呵呵。贴不贴,写不写,这是不一定的。同样,后面的四十回,也许有事,也许不方便,还也许通不过审查(这就不太可能,毕竟他没上网),也从来就没有过。过了些天,有人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去问那些和作者比较要好的朋友,他们就会根据之前听的,说点只鳞片爪出来,于是,大家误会成这文章结局已经写好了,贴上去了,只是自己没看到,殊不知,文章还在肚里,没下笔呢。这就是我设想的曹雪芹版后40回的下落。
曹雪芹之所以迟迟不写后40回,是因为他不忍。打个时髦的例子,有个家里人死于空难的恐怖分子,他自己也是从飞机的残骸中挣扎活过来的。当他要去炸别人飞机的时候,他也许会犹豫,虽然他在飞机上已暗藏了几十个雷管(正如曹氏在前80回中埋下了的伏笔),但他想到自己死去的家属,想到自己的苦难,明白这些点燃雷管的后果,或许这些许的犹豫让他放弃了炸机的企图。
作家从自己作品中寻求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以为寄慰,不乏先例。既然司马迁可以大书特书“大阴人”,以笔杆来满足自己,那曹氏又怎么不能以停下手中的笔,来抚平心中的伤口呢?所以,直到曹氏逝世,后40回终未成书。
---- 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