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山青水秀·江西旅游】
>>文化历史>>傅抱石的艺术人生(一、二)

主题:傅抱石的艺术人生(一、二)
发信人: zjwld(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5-15 11:10:58), 站内信件




少年傅抱石

   任何一位名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些令人玩味的机缘,这些机缘发生在特定的人物身上,不仅改变这个人的一生,同时也因这个机缘而改变了周围的世界。傅抱石的机缘就在于,他那当过长工的并不大富大贵的父亲离开了穷乡僻壤,在城里开了一家修扇铺,而它的两边就是一家刻字铺和袜画店,两者都是傅抱石的所好。 

   傅抱石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这期间为了更好地学习篆刻与绘画,也为了将来的前途,傅抱石曾一度入瓷器店当学徒。后来,因裱画师傅和省立师范附小老师之间的关系,使傅抱石争取到一个免费入学的资格,使十三岁的傅抱石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显然,这些影响傅抱石未来前途的无名人物,也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作出了下可磨灭的贡献。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绩,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当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傅姓家庭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热闹了一天的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他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这或许就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入到以笔墨抒写胸臆的境界。正是有了这种能够借助笔墨的有感而发,在第一师范他将这种兴趣扩大到一种更为专业的方式,把精力集中到图画课和相关的手工课上,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第一师范的"印痴"

   在踏上艺术道路的初始,傅抱石首先把用于谋生的刻字转移到了艺术状态的篆刻上,一本赵之谦《二金蝶印谱》成了他最初的范本和教科书。他不断模仿使之习赵印章真伪难辨,连教他刻字的师傅也为之赞叹。从此,南昌城里不断有"赵之谦"的印章出现,好事者常常津津乐道,而傅抱石也多了一条养家的生路。第一师范中的"印痴"成了南昌城里的知名人物。

   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他用很多的时间去读史论著作,并开始研究画史画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都一一涉猎。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1926年,傅抱石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留校任教于附小。他又开始了《摹印学》的写作,把自己多年来治印的体会融于其中。显然,傅抱石对史论的兴趣,为他未来在绘画上的成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表明了他艺术人生中的一个显著的特色。1929年,傅抱石为编写教学讲义又完成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一书。在主本书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部、天才",还提出了"提高中国绘画的价值"和"增进中国绘画对于世界贡献的动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的思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傅抱石结识了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在他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轮船。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系赣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