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an_z(一帆)
整理人: fan_z(2003-05-14 16:13:28), 站内信件
|
2000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埋头苦干,扎实拼搏。各级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国民经济摆脱多年徘徊,出现快速增长。
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9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25%,人均6016元,比全省平均数高出1195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8.40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21.9:42.9:35.2优化为20.5:43.7:35.8。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增长54.9%,年均增长9.2%。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883元,比上年增长7.5%。工业总产值92.73亿元,增长9.0%。农业总产值21.55亿元,增长2.4%。
工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加速技术创新,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工业企业9542个,全部工业总产值92.7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48.23亿元,增长9.7%,驻市中央、省属工业总产值44.50亿元,增长8.1%。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6亿元,增长9.2%。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53.4亿,增长8.3%;集体企业产值3.0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3.6亿元,增长45.4%。轻工业产值7.0亿元,增长4.8%;重工业产值52.6亿元,增长9.9%。中央、省属工业总产值44.4亿元,增长8.7%;市属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增长10.2%。2000年,全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141.25万吨,增长3.2%;农用化肥(折100%)32333吨,降低56.6%;钢164.87万吨,增长16.3%;成品钢材145.23万吨,增长13.5%;生铁158.95万吨;增长28.3%;油漆6772吨,降低21.6%;发电量16.41亿千瓦时,增长5.6%;饮料酒18075吨,降低6.2%;配混合饲料35445吨,增长12.8%;布2145万米,降低8.4%;纱15001吨,增长20.7%;水泥67.69万吨,降低4.6%。
工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5%,其中中央、省属工业产销率为100.3%,市属工业产销率为97.2%。盈利企业盈利1.51亿元,增长27.3%,亏损企业亏损额0.85亿元,下降67.4%,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0.66亿元,一举扭转工业连续五年亏损的局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6.86%,比上年提高25.23个百分点。在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7.11%,提高3.3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2.24%,提高4.8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8%,提高3.7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2.16%,下降0.61个百分点。
20个重点技改项目大都进展顺利,一批年中立项的新项目相继动工或投入运行。生物制药、高科陶瓷、复合套管等8个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势头看好。
农业生产在克服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12.01亿元,降低0.4%;林业产值1.63亿元,增长5.6%;牧业产值6.07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1.84亿元,增长5.9%。乡镇企业总产值52.5亿元,增长8.5%,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29.8亿元,增长9%。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粮食总产量460715吨,比上年降低2.7%,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棉花总产7704吨,增长2.4%;油料总产25450吨,降低1.8%;苎麻总产2723吨,增长0.6%;茶叶总产26吨,降低13.3%。蔬菜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全年实际种植面积16637公顷,增长8.4%。蔬菜产量306935吨,增长7.1%。
林业生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62公顷,零星植树293万株,育苗375亩,中、幼林抚育面积650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7932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油茶籽7005吨,增长6.1%;松脂791吨,增长8.2%。
畜牧业生产。全年肉类总产量58852吨,比上年增长2.3%。生猪出栏61.2万头,增长3.3%;牛出栏5,4万头,增长0.7%;羊出栏4.6万只,降低0.2%;家禽出笼505万羽,增长0.4%。年末生猪存栏49.1万头,降低9.0%;牛存栏15.4万头,增长0.2%;羊存栏2.9万只,降低27.0%;家禽存笼4.24万羽,增长5.1%。
渔业生产。全市水产品产量24002吨,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养殖产量20386吨,增长6.2%。鱼种产量7504万尾,增长9.6%;鱼苗产量19368万尾,降低14.0%;珍珠产量1440公斤,降低30.8%。
农业生产条件。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25万千瓦,增长3.0%。全年化肥施用量28205吨,降低21.9%;农药使用量1665吨,降低2.0%;农村用电量11503万千瓦时,降低10.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70公顷。
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295户、私营企业207户,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1户。年末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10375户,比上年降低24.6%;从业人员30704人,降低13.2%;注册资本42718万元,增长15.7%;总产值64622万元,增长5.7%;营业额165340万元,增长5.9%;上交国家税收10700万元,增长33.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5%,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4亿元(人均2412元,比全省平均数高出713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94亿元,增长11.4%;县及县以下消费晶零售额10.10亿元,增长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20亿元,增长8.4%;餐饮业零售额2.62亿元,增长22.7%;制造业零售额1.93亿元,增长3.4%;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5.29亿元,增长4.5%。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达9.61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4%,农产品成交价格总指数
92.8%,分别比上年提高2.8、3.5、1.9个百分点。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外贸海关进出口总额52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2%。外贸出口逐月成倍增长,全年完成出口2771万美元,增长162.9%。其中生产企业出口2405万美元,增长2鲕.9%;外贸企业出口276万美元,增长52.5%;三资企业出口90万美元,增长200.0%。进口2491万美元,增长45.0%。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641万美元,增长1.1%;合同外资2057万美元,增长46.3%。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家,其中合资企业8家、合作企业5家、外商独资企业3家。年末实有“三资”企业65家。财政收支与金融保险业。全年财政总收入78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地方财政收入37582万元,增长4.4%,其中市直20348万元,增长3.1%。全年财政支出58847万元,增长8.7%,其中市直29938万元,增长4.3%。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67.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9亿元,增长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0.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元,增长3.0%;企业存款余额为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亿元,增长12.3%。金额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55.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6亿元,增长8.8%。年末银行存款余额55.77亿元,增长5.5%,贷款余额47.91亿元,增长8.4%。银行货币净投放2.12亿元,比上年降低15.5%。保险事业不断壮大。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年末承保额152.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财产保险120.7亿元,增长20.7%;人身保险9.0亿元,增长13.4%。全年保费收入10164万元,增长7.7%。其中财产保险4394万元,增长5.6%;人身保险5770万元,增长9.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2364万元,增长5.6%;其中财产保险支付2060万元,增长6.7%;人身保险支付304万元,降低1.5%。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继续把增加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9.17亿元,增长23.4%;集体及城镇私营、个体投资2.61亿元,增长25.6%;居民个人投资6.93亿元,增长3.2%。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09亿元,增长26.4%;更新改造投资2.91亿元,增长24.6%;房地产开发投资0.63亿元,增长14.0%。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13亿元,降低30.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03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00亿元,增长25.7%。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初确定的28个基本建设项目和2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动工兴建或竣工。28个基本建设项目计划投资7932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2087万元。2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投资946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546万元。其中第三水厂一期工程、出口特种涤纶股线等11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建成,市城东供水工程、沿江路改造工程、城市电网改造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交通运输业。全年旅客运输量1106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公路客运量950万人,水路客运量11万人,铁路客运量145万人。旅客周转量26697万人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26460万人公里),增长7.1%。货物运输量1405万吨,增长3.3%,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967万吨、水路货运量72万吨、铁路货运量366万吨。货物周转量65036万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64800万吨公里),增长6.1%。全社会机动车辆拥有量6.15万辆,增长17.7%,其中汽车0.95万辆、摩托车4.83万辆、农用运输车0.26万辆,分别增长0.5%、23.0%和1.6%。
邮电通信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4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7.8%。年末电话用户达11.87万户,增长36.7%,其中住宅电话9.85万户,增加25424户,增长34.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8万户,增加32696户,增长1.3倍。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89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31部。无线寻呼用户46405户,增长12.9%。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由上年的1118户增加到6047户,增长4.4倍。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8000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14.37万门。全年国内长途电话 1147.90万次,增长16.6%,国际电话8590次,降低18.6%,港澳台电话10111次,增长4.5%。年末邮
电总长度912公里,增长0.2%。报刊流转额1218.74万元,降低3.6%,订销报纸累计份数1601.65万份,降低5.6%,订销杂志累计份数56.54万份,增长0.3%。函件296.82万件,降低5.3%,包裹5.67万件,降低8.0%,汇票13.97万张,降低4.9%,特快专递7.24万件,增长18.1%,公众电报2.32万份,降低22.4%,集邮业务量418.32万枚,增长32.4%。
社会养老保险。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713个,职工10.7万人,离退休人员2.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9.8%、1.9%和4.5%。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足额正常发放,养老金支付率达100%,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科技事业。年末市属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数4600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0.6%和降低9.8%。全年取得科研成果15项,比上年减少3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专利申请23项,其中获批准的16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6项专利技术成果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专利15年成就展。
教育事业。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城的总体构想,大力推进综合教育。全市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所,毕业学生450人,招收新生666人,在校学生157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年,毕业学生386人,招收新生545人,在校学生1588人;普通中学75所,毕业学生21821人,招收学生24505人,在校学生69342人,其中高中毕业学生3371人,招收学生5250人,在校学生13278人;小学387所,毕业学生19689人,招收学生13222人,在校学生89201人;幼儿园(含民办)144所,在园儿童17496人。进一步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99.8%;小学、普通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49%和0.68%。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共有职业中学10所,毕业学生3894人,招收新生4965人,在校学生8612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1.75万人。教育师资更趋精干,年末共有专任教师10648人,其中普通高校121人、普通中专122人、普通中学4178人(高中816人)、职业中学231人、小学599人。全年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的有2630人,其中大专以上174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1.2%和32.5%。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的有1652人,其中大专以上1564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11000人,9011人次获单科结业证,取得大专以上毕业证的431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98%。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9.06%。率先在全省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任务,优质工程率达90%以上。新余电视台、新余有线电视台在全省率先实行“两台合并、网台分离”的体制改革。各类电影放映单位邱个。有线电视台3座,企业、乡村有线电视站45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83户。
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4个(其中医院57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029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51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292人,护师、护士121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11人。妇幼卫生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181人。体育事业。以举办第四届市运会和备战第十一届省运会为重点,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第四届市运会上,有1人1队破2项市纪录,产生金牌152枚。全年体育场馆开放使用场次2000余次,场馆使用率达86%以上。
居民生活。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1元(比全省平均数高出356元),比上年增加40元,增长1.6%(增速持续减缓);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953元,增长24.6%,其中人均生活费用支出2006元,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5628元,增长11.6%;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04元,增加584元,增长11.6%(得益于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人均实际支出5485元,增长2.4%;人均消费性支出4582元,增长9.6%。全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1178万元,增长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864元(比全省平均数高出850元),增加689元,增长9.6%,其中国有单位7220元,城镇集体单位5092元,其它单位8982元。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个,床位192张,收养人数142人。全年城市居民共有2504户、6964人次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127.88万元。农村保障对象850户、1752人,发放保障金24万余元。
环境保护事业。全市有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58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513万元。废水处理率达91.3%,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0.4%,废气处理率达68;0%。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22.5平方公里。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系赣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