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thy_c(徽徽)
整理人: sisi8597(2003-06-20 23:03:27), 站内信件
|
韩国模式——一个或许功利但很有效的速成法
现如今,大家说起流行音乐界的“韩流”来似乎都津津乐道,就像50年代说的那句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那么,韩国音乐的今天是不是咱们的明天呢?其实,在古典音乐界,“韩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我们所知最早韩国音乐家在国际乐坛显山露水的要算是郑京和,后来才知道人家是“一门忠烈”,弟弟、妹妹都是享有国际声望的音乐家,于是,唱片店里郑京和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成了常备的货色,大家趋之若骛,“哈韩”也从那时开始。过了好多年,突然,从90年代末起,国际乐坛一呼啦来了一大帮韩国音乐家,张莎拉、张汉娜,有些连名字都不知怎么翻译,比如“Sumi JO”,连音乐学院也好一阵直呼“苏米·乔”。这时,我们才认识到,不仅那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小泽征尔、西琦重子,人家韩国除了大宇、三星还有许多一流的音乐家,从此,不敢小觑。
其实,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音乐出现了一个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并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从60年代之后,韩国大量音乐家留学国外,70年代其中不少人功成名就,比如白建宇、郑氏姐弟等等,此后,韩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沿袭了这种方式。不妨把这种方式称为“韩国模式”:第一步,在韩国的汉城艺术高等中学和艺苑这两所专门学校负责发现和培养韩国国内好的音乐苗子,并给予初步音乐教育;第二步,将其中最后前途的学生送往朱丽亚音乐学院或者其他美国优秀音乐学校深造;第三步,在学期间即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在夺得某个大奖后马上安排签约唱片公司,发片、开巡回演奏会、上媒体等等;第四步,功成名就。这个模式的特点就速成,它无需让一个音乐人才先参加工作,在乐团或者歌剧院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通过比赛和借助媒体,韩国音乐家无往不胜,这种做法借鉴了培养流行音乐明星的方法,达到了快速将人才推向世界舞台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否过于功利我不想讨论,但是,这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手法,能够让一个国家的音乐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迅速的变化。除此之外,韩国政府和财界对古典音乐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汉城,韩国政府经常出资组织大型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遍请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到汉城访问、讲学,借机推荐人才,沟通关系,同时,财界不惜重金赞助已经成名的音乐家,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创业环境,比如,大提琴家张汉娜手中那把1715年出产的斯特拉迪瓦利琴就是某韩国富商捐赠给她参加罗斯特洛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使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