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网友专辑』★★>>+-------[ 晨晖koci ]-------+>>转载: 读 书

主题:转载: 读 书
发信人: koci(黄金右脚)
整理人: freeforall(2003-05-06 00:26:37), 站内信件
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百年后有价之书宜藏,两三年寿命之书宜借,明星传记宜在书店站着翻,朋友送书宜收 
不宜看,自己赶职称之书宜扔不宜送。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林中宜读王维,舟中宜读曾祺。 
读陆游宜舞剑,读黄裳宜听戏。 
读老夫子杂文宜佐辣,读小女人随笔宜蘸醋。 
读丰子恺宜饮花雕,读梁实秋宜饮咖啡。 
三岁宜读拼音,十岁宜读西游,二十宜读红楼,三十宜读水浒,四十宜读金瓶,五十宜 
读三国,六十宜读六记。 
办公室宜读参考消息,卫生间宜读地摊小报,出差途中宜读武侠小说。 
读李白宜长啸,读杜甫宜泪流。 

再来一个比较科学的版本
何时读书好?只有喜欢并善于读书的人,对这一问题才比较感兴趣,这些人读书是讲究效果的:心浮气躁之时不读书,大汗淋漓之时不读书,雷轰电闪之时不读书,而只当身体、心情、环境皆宜时,才潜心研读,过足书瘾。 

  清·张潮对读书和季节的关系作过这样的论述:“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确实,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特定的气候和情韵,将季节的韵味与经史子集的风味联系起来,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雅兴,也说明了读书内容、效果与季节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尽管细究起来,这种关系主要还是根源于读书人的心理作用。 

  春秋两季,气候不冷不热,确实是读书的黄金时节。夏季太热,兼之雷电频繁;冬季太冷,常常风声大作,环境都不怎么利于读书。当然,真的是好书,或者是必须读的书,读书的吸引力或重要性远远盖过环境要素,就难分什么季节气候了。清代一个书生就对张潮的“读书—季节论”加以补充:“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有意思的是,《幽梦影》就是张潮所著,如此“亦褒亦贬”,张潮应能接受。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人读书的理想氛围。进入商品年代,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白天留给人的读书时空太有限了(且不提环境的嘈杂),“灯下夜读”便成了读书人不约而同的最佳选择。但从健康和“可持续”角度看,夜读也不可太晚。明代《五杂俎》告诫:“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这里说的“子时”,即23点至凌晨1点。当然,读书对睡眠的影响,也不绝对只有副作用,“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前适当地看看书,有时还可以促进睡眠。



----
自大狂、办野精、吹水怪、身材同智商都不合格---老婆眼中的我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