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我的幼年、少年时期的许多亲戚、同学,就住在“小公园”为中心的老城区,住骑楼整天看着马路人来人往,多新鲜啊?对幼年的我“小公园”始终是神秘的和令人向往的。20世纪3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之初,小公园一带一直是汕头市不可争辩的商业中心。逛商店,到小公园的百货大楼、纺织大楼;宴请,到至平路的“汕头大厦”;吃潮汕小食,到国平路的“飘香”;买药,到小公园的“联和药房”;买饼食,到升平路头的“太阳观”。一、二十分钟的路程半径,应有尽有。在人们印象中,住在小公园一带,都是与开商铺做生意有点瓜葛,至少都是衣食无忧的小康人家。因为当时汕头的“下只角”(“贫民窟”),主要集中在“德记前”,在“涂坪”,在“乌桥”。更有钱或有权的,可能住在30年代以后新开辟的东部城区新款一些的洋楼。其实,住在带骑楼的房子里并不舒服。骑楼底下已经划出大半当人行道,剩下的铺面显得很浅很挤迫。上楼的楼梯也就只能安排在侧面小街的后门,不靠内街的,只能在铺面旁边隔出极窄的面积,作为上楼的通道。因此,楼梯通常只有60厘米左右,大都伸手不见五指、密不透风。到了二楼三楼,就会有临街的窗户了。留出上楼的过道,楼层后半截的房间(通常用木板隔开,房与房之间上层是敞开的)也得整天开灯。不过,比起内街较老式的货栈式大屋,或棚户区,骑楼显然又是新生活的代表,有水电供应、有自己的浴室、厕所,有成排连通着的巨大阳台,半米高的矮墙,可以增加小孩们抓迷藏的乐趣。
我们又回到当初的话题上来,以“小公园”为中心广场,向外辐射的城区规划,怎样变为现实呢?我们只能设想。距现在70—80年前,汕头那片杂乱的海滩,也有过脚手架林立、建筑队争揽生意的热闹场面,也有过“房地产成片开发”的狂潮。几年不见,一条条笔直的马路、一片片整齐的骑楼式建筑,矗立在眼前。那么,谁提供了基建费用?韩江!母亲河又一次为汕头的发育注入了乳汁。汕头的独立建市,以至潮梅地区的行政机构逐渐南移汕头,传递着不容置否的信号:汕头,必然是未来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的聚集,同时就是财富的聚集。究竟当时是如何“批地”?有无“招标”?还有待查考。据说。“四永一升平”临街的骑楼群,就是一次性由澄海籍的旅泰陈氏家族兴建的。韩江这条粤东的大动脉,把潮汕人、客家人引到汕头,20世纪20—30年代,潮汕八邑和兴梅地区到汕头购房定居者,形成高潮。我的祖父,一位去过南洋、办过乡村小学的年轻中医师,也在那个年代,举家迁到汕头,在靠近小公园的“旧公园路”,租了房子,落脚谋生。
---- 海,一切高度的起点
见到你,八十岁了
我也是个捡贝壳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