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直至1949年以前,汕头市区的建成面积只有3.65平方公里。我们已无法设想20世纪20年代初期汕头的城市规划师们,如何勾勒出汕头的未来城市形态。在他们眼中,是杂乱的散布在韩江两岸的货栈仓库,是占地为王、各霸一方,海边上零零散散的洋务大厦。梅溪流入大海的形态,又一次在汕头早期的城市规划中打下烙印。现在只能从建成年代和建筑风格上猜想,汕头的市政规划者们,立足城区北面、西面是江、南面是海的实际,采取了自北朝南,自西向东,老城改造和新城拓展相结合的建设方针,从而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大规模骑楼群。
“小公园”其实是一个中心小广场,广场中央建有一座“中山纪念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南生公司”(后来的“百货大楼”),一直是汕头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叫“小公园”,是否在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小块绿地草坪,还是为了与当时汕头唯一的“大公园”(中山公园)相区别,老辈人也说不清楚。
与大多数中国近代城市的城区相比,汕头的老城区有两点是比较特殊的。一是城区的中心“小公园”广场呈放射状向周围辐射出五条马路。周边马路呈放射状的城区中心广场,绝对是欧洲式的,马上使人会联想到巴黎的凯旋门广场,联想到香榭丽舍大街。据说中国只有大连的市中心广场,也是圆形放射状的。二是汕头从来没有过城墙。这就意味着汕头的城区没有过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方方正正的格局,也没有过座北朝南的深宅大院。顺便说一下,在方方正正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我们读出的平稳的深刻的却是相对封闭着的文化内涵。在骑楼式的建筑中,我们却更多的领悟着利益的集聚、商业的冲动、以及对民生、居住环境的某种关爱。
于是,80年前的城市规划师在散落着低矮商铺的海滩上,挑中了城区偏东的一小块空地,画个圆圈作为中心广场,再分别开辟出几条新马路,新辟的马路统一以“×平路”来命名。这样,就有了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市区发展了,又有了同平路、永平路、居平路、至平路、商平路、海平路等等。凡靠路边的建筑,大致都要求带骑楼。路网基本成型后,路与路之间的就称街。升平路与安平路之间,就有了永和街、永安街、永兴街、永泰街;安平路以南,就有了镇邦街、阜安街、怀安街、怡安街等等。这些吉祥美好的名字。既具有汕头作为海滨商埠的特点,又寄托着汕头商民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有的网友说到了汕头的老城区总认错路,马路两边的骑楼全是一模一样的。我小时候也常认错了方向,越走越远。但汕头老城区的马路有个特点,一头大致在小公园的周围,另一头走到底了,不是大海,就是大江。抓住了“小公园”,等于抓住了老城区“路网”的“纲”。另一个特点是,马路边基本上全是骑楼,内街绝对没有骑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