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俗风情〗>>【各地风俗文化】>>[转载]:客家人物:宁化石壁开疆鼻祖巫罗俊  

主题:[转载]:客家人物:宁化石壁开疆鼻祖巫罗俊  
发信人: rong2000(转载)
整理人: fantast(2003-05-02 14:13:43),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Hakka版rong2000的《客家人物:宁化石壁开疆鼻祖巫罗俊   》★
宁化石壁开疆鼻祖巫罗俊    

--------------------------------------------------------------------------------
    
张恩庭  刘善群
    
    
巫罗俊(582-664年,即隋开皇二年生,唐麟德元年卒),字定生,号青州。罗俊先祖巫暹,东晋未年由山西平阳郡夏县(今山西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管福建南平。隋大业(605-617年)间,罗俊随父再迁居宁化。

巫罗俊从小刻苦认真学文习武,且富有无私无畏的精神,爱抱不平,互助互爱,常做好事,爱憎分明。他少年有知识、有殊勇、有抱负,而得“文韬武略的少年”的名声。

唐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宁。巫罗俊这时已是48岁的中年人,考虑到“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没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团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黄连由朝廷批准,于唐乾封二年(657年)有了镇的建首,名为“黄连镇”,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巫罗俊得到朝廷嘉奖和旨令之后,便不再是“山大王”,而是朝廷命官,便可以行使职权,再加上原有丰厚的经济积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的境城东自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自乌泥坑,南至杉木堆。即包括现在清流县境的八分之六和明溪的一部分,约达4000多平方公里,为五十年后建县奠定基础。

巫罗俊于唐麟德元年(664年)8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3岁,安葬在竹筱被窝,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宁化县治迁此,而将其墓迁往嵩溪黄沙渡(今属清流县境)。巫罗俊的时代,客家民系还在胚胎时期,尚未形成,但是巫罗俊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先民。他带领人民开发宁化,表现出高度的冒险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隋唐时期客家先民的代表,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客家精神或客家品性的核心。他“泛筏于吴”开辟的宁化至长江的航运,与“吴地”的通商,不仅开发了古宁化,同时为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大批迁入宁化开辟了乐土,起了牵引作用。这条通商航线,自隋唐开辟之后,一直发展到清朝末年,不仅于化人利用这一航线与“吴地”经商,而且使“吴地”的商人也利用这一航线与宁化及赣江沿岸经商,特别是安徽的商人在宁化的木材生意做得很大。巫罗俊不仅是宁化的开山老祖,同时也是宁化成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宁化人民为纪念他的不朽之功,在县衙左侧建了土地庙,祀罗俊及其夫人塑像;在清流黄沙渡罗俊墓旁建有福潭院,为其专祠,春秋享祭;在台湾风山市镇北里,也兴建一座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专门祀奉巫罗俊,庙里有一对联写道:“北山临福地巍巍庙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获万民。”

巫家子孙继承了客家人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奋斗进取、爱国爱乡、勤俭质朴、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的精神,在世界各地巫氏后裔的建议倡导下,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92年8月1日集资动工修建“巫罗俊怀念堂”,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96年9月18日竣工。这座仿古宫殿,飞檐斗拱、龙凤彩画、气势恢宏、肃穆古朴,蔚为壮观。正殿安放着巫罗俊和柴、纪夫人的塑像,可以让后人时常瞻仰他们的丰采。

 



----
  客版,客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http://www.oicq88.net/88/gif.files/kurime_ani22.gif ……永永远远都爱你!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