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个人文集>>piy>>非典和我们的艺术(原)

主题:非典和我们的艺术(原)
发信人: piy(ping)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非典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应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但我们是热爱音乐的人,是热爱艺术的人,而艺术---当然也包括音乐,是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既然联系到生活,那也就应该考虑到非典(或者说是某些非人力可控制的灾难)对我们的艺术的影响
不是我哗众取宠的想把这一目前社会的热点往艺术上硬套(我知道往往某些哗众取宠的人很喜欢作类似的事情),我想,我有我的想法

想想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年轻人吧。大凡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几乎都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大灾难---或者说小灾难都经历得不多,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革,最多也就经历了6.4了---而6.4的时候,我还不太记事,还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找些灾难来受:)
然而我们可以看看。。。。。。

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是西方最伟大得爱情悲剧之一了。我们往往会怪罪于那个误事的送信人---如果他能够把神父的信送到朱丽叶手里,那朱丽叶就知道罗密欧是假死,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可是为什么送信人会没有送到信呢----因为瘟疫把远近的村庄都隔开了---注意,是瘟疫!我想大家都明白我想说的意思了
作为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非常状况,我们一定会想,如果我是那个送信人,我就是杀开一条血路,也要把信送到。
可是看看吧,非典比起瘟疫来说小巫见大巫,可公众就如此恐慌了,口罩,谣言,哄抢。。。而当瘟疫真的降临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又会变成怎样?我们无可预料,无法想像。我只知道,在当时,人们甚至会把整个瘟疫横行的村庄用火烧光,包括里面的病人---无法想象这是如何残忍惨烈的事,但是同样无法想象当时人的心态。---人们只能这么做,因为这样会使更多的人脱离了死神的魔爪

一个演朱丽叶的演员,假设是20来岁的中国人--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的,我想,她如果经历了非典,她如果想到了我说的这些,对她的演绎,一定是大有帮助的

肖邦的情况如何呢?他20岁就背井离乡,政治避难来到了法国,然后他的祖国经历了战争,被征服。他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波兰。
肖邦把他卓越的艺术才能毫无保留的献给了祖国,为他祖国的前途奔走呐喊---拖着痨病的身体!
乔治桑曾经劝这个天才不要太醉心于政治,因为他的天才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然,作为大文豪的乔治桑,她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没有经历过肖邦所经历的事情,她从小在一个相对优越很多的环境长大,她似乎一直呆在法国。。。。。。
事实上,非典现在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可是我们经历的非常状况,和肖邦的状况比,算什么?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一生都生活在政治安定,没有动乱的,没有非常状况的温室,我们怎么理解肖邦伟大的心,怎么弹他的不朽之作,怎么参透他想用音乐,用钢琴呐喊的声音!他恐慌,所以他写出了幻想曲;他无助,所以有了雨滴前奏曲;他呐喊,于是出现了第二奏鸣曲。

再看巴赫,巴赫的时代,宗教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今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巴赫虽然生活在文艺复兴后的时代,但我认为,他的很多作品反映出中世纪的某种情感,--因为他的时代,离中世纪实在不远。黑暗的罗曼大教堂,雄伟的哥特大教堂如火焰式的直插云霄。这里有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当时的写照:“哥特大教堂高高耸起在城市上空,四周匍匐着矮小的市民住宅和店铺,就像一只母鸡把幼雏保护在羽翼之下。市民出生后不久就来到教堂接受洗礼,长大了到教堂聆听教化,在教堂里结婚,星期天在教堂门前会见邻里,闲聊家常,节日或许还看一场戏,有了什么过失或者心理迷茫,找神父倾诉,生了病也向神父讨一点药饵,他们在教堂清亮的钟声下渡过宁静而勤劳的一生,便在教堂墙外的墓地安葬,那里躺着他们的父母兄弟,钟声还将继续安抚他们。。。。。。”这样的生活,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无法想象,那么我们怎么想象巴赫的情感,巴赫的音乐?当然我们可以看书,从书里来,到谱里去,但我们接受讯息的途径,自然比不上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更兼巴赫的时代,宗教的各种纷争,压抑,对于宗教审判的恐怖,甚至包括宗教战争,都给人们的心理留下阴影,巴赫也是一个凡人,他如果经历sars,他也会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恐惧,恐慌,和无助。现在,我们经历了sars,于是我们稍稍感受到了巴赫,肖邦他们常年累月感受到的感情。但只是感受到了皮毛

还有,看看brahms,我们都知道这个作曲家一生酷爱在森林散步,常常徒步沿着莱茵河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要知道德国的森林是非常出名的。曾经有人问他如何快速提高琴艺,他很认真的回答“每天早上去森林散步”
可是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上海,北京等等。城市很大,大的似乎看不到边际,以至小时候我会以为世界上只有城市这一种生态环境。我见到的野外,是隔着火车或者汽车的玻璃的,闻不到野外的气息,听不到猫头鹰的叫声。当然,现在我也常常出远门,去和自然亲近,但和brahms那种一开窗就是满山遍野的绿色相比,那还是差的太远。
曾经在音乐学院15楼的琴房听朋友弹brahms,弹的很棒,可是我从琴房的窗口向外望去,满眼的钢筋水泥,车来人往,肯德基的招牌,。。。一眼望不到头,为了躲避这和brahms音乐格格不容的景观,我不得不把目光往上移,再往上移,一直到天空---看来我们现在的目光所及,和brahms的目光所及,只有天空,才是一样的

说了那么多,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问:“难道我为了弹好肖邦要去伊拉克体验生活吗?难道我为了弹好haydn要回到那个宫廷的时代吗?另外,我还要去经历瘟疫,用来体会朱丽叶的心情?”我当然没有这个意思,要知道真正的天才,只要经历过一,就能感受到十,比如莫扎特。他似乎生来就能体会人间疾苦,旅游到了一个地方,就能用当地的音乐元素写出原汁原味的当地舞曲。----然而那是天才的权力,要知道并不是每个搞音乐的人都是天才,都具备举一反十的能力。而你若要真正搞好音乐,没有这种能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残酷的说一句,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太适合搞艺术,至少,他不会到达很高的高度。现在的生活使我们无法经历很多事情,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可怜的一些书籍,别人的记载。---于是绝对要多看书,要厚积薄发。要喜欢文学,要喜欢雕塑,要喜欢历史。。。。。。可是在中国,这样的专业学生还是很少的。其实我们比德国人更需要这么做,因为他们离开beethoven的距离比我们要近很多。可曾记得斯克里亚宾曾对年轻的horowitz的忠告?


然而我还是要很遗憾的说,即使我们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久,我们还是不能完全体会作曲家的心态,最好的体会还是经历,然而,那些时代一去不返了,岁月已经带走了很多东西,现在的人就算写出惟妙惟肖的唐诗,那也是赝品,现在的书法家就算再天才,也无法体会那个全民用毛笔的时代了。
戴着假发吹海顿,有点自欺欺人,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虽然,真正不朽的东西,是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但是我们已经不具备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