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ntonleo(凡心)
整理人: sisi8597(2003-05-07 23:05:25), 站内信件
|
何为百老汇音乐剧 [ZT--熊猫]
音乐剧
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其前身是黑脸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后来在这些传统基础上创作出美国自己的轻歌剧(Operetta),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结合戏剧、音乐、舞蹈的音乐舞台剧逐渐发展成了极富魅力的音乐形式,逐渐征服了世界各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剧是我们过去的二十世纪最璀璨的艺术瑰宝。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贝隆夫人》、《猫》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许不少人没听说过音乐剧这个名称,但提起“别为我哭泣,阿根廷”、“memory",等音乐剧著名插曲,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百老汇音乐剧可以说是美国文化历史的缩影,它的音乐较多的受到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它的舞蹈也受到摇摆舞、踢踏舞的影响,也和美国芭蕾有密切关系,它的成型标志是1927年的《演出船》(剧中名曲 “老人河”),第二个进展是1943年成功融合舞蹈的《俄克拉荷马》,而1957年的《西区故事》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到1975年《平步青云》到达音乐剧的光辉顶点。
而稍后,英国也成为是大量优秀音乐剧的摇篮,尤其是70年代著名英国音乐剧大师韦伯和莱斯的天才创作,极大的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开创了音乐剧的新纪元。音乐剧四大名剧《猫》《歌剧院的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全是在伦敦首演,其他作品,诸如《象棋》、《奥立佛》也是十分优秀的音乐剧经典。
音乐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风格各异的形式,人们很难对它下一个完整而确切的定义.首先,音乐剧没有单一的音乐风格,其次,就配器而言,从古典管弦乐队、爵士乐队到摇滚乐队也是变化无穷,再则,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与对白都交替进行,因此,要区分音乐剧与其他音乐作品类型并非易事。
音乐剧:来自对“音乐喜剧”的缩写
什么构成了音乐剧?一位音乐剧作家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音乐。
音乐剧真正的命名来自对“音乐喜剧”的缩写。但在不断发展中,音乐剧的题材和主题已随它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悲剧、时事讽刺剧以及赤裸、乏味、没有内容的闹剧;一部音乐剧既可以是纯音乐表演,也可以是音乐戏剧或喜剧;音乐剧还可以讲述一个具有戏剧性、甚至悲剧性的故事。历史研究发现,音乐剧的背景与神话故事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能是自然主义的、时尚的、超现实的、或者讽刺的。
音乐剧的传统表演形式:戏剧、歌曲、舞蹈
早期的戏剧形式并没有对戏剧、歌曲、舞蹈加以区分,只是后来才逐渐分化出音乐剧、戏剧和芭蕾舞剧。当时,最受欢迎的戏剧通常是歌曲、舞蹈与之对白的结合,莎士比亚为他的喜剧和浪漫故事——《仲夏夜之梦》等加上了歌曲和舞蹈,并由“专业”的艺人来表演小丑、民谣歌手等人物。后来,许多音乐剧作者在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初期,都喜欢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创作素材。
虽然在今天看来,莎士比亚与莫里哀(路易十六执政期间,喜剧兼剧作家)时代,所建立的早期音乐剧,仅仅是简单地将戏剧、音乐和舞蹈有美感、有结构、有主题地拼凑在一起,但莎士比亚和其同时期有名望的剧作家,几乎都没有后悔过自己为戏剧及其表演形式注入流行因素。
早期音乐剧:闹剧和喜歌剧18世纪初,音乐剧开始在欧洲大陆出现。与大多数皇室表演的歌剧不同,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更为广泛的吸引力。
德国中产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让演员在音乐剧中运用他们的母语。1778年,在维也纳,约瑟芬二世向专业的音乐家征集音乐喜剧作品,由莫扎特作曲的《魔笛》,将这种早期的音乐剧形式推到了顶峰。
到了19世纪,法国出现了喜歌剧,用对白代替意大利式的宣叙调。同时,歌剧中的讽刺和喜剧因素逐渐变得较为次要。19世纪末,喜歌剧也采用悲剧题材,如《卡门》。
小歌剧诞生并远渡大西洋
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小歌剧,源自于喜歌剧,不仅很快征服了欧洲,而且也征服了美洲。德国杰克斯·奥芬巴赫是犹太人的儿子,他6岁时学习钢琴,15岁时开始担任歌剧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并以此谋生。3年后,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壁龛》,这是一部单幕讽刺喜歌剧他犹生。
1855年,世界各地的观众都纷纷来巴黎观看演出,这一盛况让奥芬巴赫买下了一家小剧院。这个剧院只能容下50人,最初法律限制演出不得超过3个说话部分。之后,奥芬巴赫创作了一部大型作品并在巴黎公演。随着这些杰作的出现,奥芬巴赫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剧形式:小歌剧。
奥芬巴赫的小歌剧在欧洲各地上演,从维也纳到伦敦,感染了许多作曲家,如约翰·斯特劳斯等,1883年,小歌剧的狂潮迅速蔓延开来,到达了第一个高峰期。
20世纪初期,维也纳的小歌剧以她独特的魅力穿越大西洋,以华乐兹节奏征服了百老汇,《风流的寡妇》在美国重新掀起了欧洲小歌剧的热潮,使任何试图创作美国本地音乐剧的尝试都几乎陷入绝境。
受欧洲作品影响,越来越多的小歌剧开始在美国上演,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戏剧仍然主要受欧洲戏剧的影响,要想创立独特的美国风格很难得到认可。
歌舞杂耍让滑稽剧成为过眼云烟
最初,滑稽剧是将著名的戏剧进行滑稽化,滑稽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嘲弄和讽刺。在强烈的讽刺中,公众人物和当前时事都时常成为嘲讽对象。不过滑稽剧的中间通常穿插歌舞表演,后来,歌舞杂耍让滑稽剧成为过眼云烟。
像其他娱乐形式一样,歌舞杂耍表演也是一种娱乐性商业。当时看表演的观众几乎都是男性,由于一位名叫托尼·帕斯特的剧院经理把握时机,将歌舞杂耍表演脱离以前声名狼藉的环境,转变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形式。
1861年,帕斯特的剧院在百老汇第一次开张时,他禁止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吸烟喝酒,新的剧院氛围吸引了更多有身份的家庭。后来,他又以家庭为单位赠送赠券或送小孩玩具,这些做法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歌舞杂耍表演转变成了中产阶级喜爱的大众娱乐形式,从此,演出团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受欢迎的剧幕。
国音乐——爵士乐
同歌舞杂耍表演和滑稽剧一样,爵士乐最早出现在低级娱乐场所。1863年,奴隶制的废除为黑人音乐登上舞台扫除了障碍。这些无师自通的爵士乐手们,将小号、长号、萨克斯风、单簧管等乐器不拘传统地自由发挥,不时给人以惊奇。保留下来的黑人传统音乐不是圣歌,而是即兴创作。
爵士乐手用丰富快速的节奏来表现他们的愉悦,1900年,黑人钢琴家斯科·乔普林将切分节奏带进了欧洲钢琴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很快被白人爵士乐作曲家加以吸收。
自从有了爵士乐,美国流行音乐和音乐剧就有了独特的风格,后来美国的新一代年轻作曲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戏剧文化的中心——百老汇,他们纷纷被爵士乐和美国的新面貌所鼓舞。
摇滚乐成为一种音乐流派
1968年4月29日,充斥着反叛情绪的《头发》在剧院上演,打破了一系列百老汇心照不宣的规则,它既不是爵士乐风格也不按小歌剧传统,而是纯粹的充满了幻觉的摇滚乐,渲染着夸张、冲动而且感染人的情绪。
随着摇滚乐的觉醒,一系列作品开始热衷于引用好莱坞B级电影里的陈腐主题和故事,结果这样的尝试使一些原创音乐剧和重演作品取得了代表时尚的地位,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进入戏院。诸如:《火爆小子》公演,在百老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站在了怀旧潮流的顶峰,这部电影使这出音乐剧名扬四海。
音乐剧成为综合艺术
1943年,罗杰斯和哈姆斯坦首次合作的《奥克拉荷马之恋》,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为百老汇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该剧连续上演了2245场,多次打破以前的纪录。此后,这对黄金搭档在两年内写出许多同样风靡的音乐剧。
《奥克拉荷马之恋》公演后,观众、评论家和戏剧同行们不约而同地称赞该剧在音乐剧的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纽约时报》一位评论员将这部作品描述为瓦格纳式的综合艺术作品。
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不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还往往决定一部音乐的试演机制,许多音乐家们致力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给音乐以新的生命,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但就像音乐剧的变化莫测的未来一样,它们的命运无法预料。
百老汇与伦敦西区
音乐剧在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特有的文化和商业的奇迹。每一成功的音乐剧都能为投资商带来难以预计的财富。例如,1943年《俄克拉荷马之恋》的投资人,他投入的每一个美元都能赚回三十万美金。如今,仅剧院的租金,平均每天就约高达8500美金。
剧作家阿瑟﹒米勒曾形容:“美国的剧院有五个街区长,一个半街区宽”,指的便是百老汇。剧院是非常有魅力、充满了活力并且能与观众形成共鸣的地方。百老汇与伦敦西区当然是戏剧特别是音乐剧的两大汇集地。百老汇有100多座剧院,是世界音乐剧的故乡。伦敦西区也有几十座剧院。它们都创造出音乐剧繁荣的景象。
音乐剧现在在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在整个世界上的舞台剧中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剧种,票价当然卖得也最高。
百老汇一直是美国戏剧文化的中心,美国人往往依据他们在百老汇演出时间的长短和票房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有一句歌词唱出了这句至理名言:“纽约,纽约—如果我能征服她,就能征服任何地方。”
然而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剧在伦敦西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放出了灼人的光焰。精明的英国人当然知道如何追求其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把主攻方向直指百老汇这座近百年来世界音乐剧艺术的圣殿,让山姆大叔也来领略一番大不列颠的光荣与梦想了。于是,他们以《猫》以急先锋,抢占百老汇的滩头阵地;旋即以《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为主力澡队,继在纽约登陆,在音乐剧的故乡发动连番攻击。在一番狂轰乱炸之后,英国人终于把百老汇闹了个天翻地覆。英国音乐剧的崛起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如今,英国人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美国人业已稳坐了四分之三的音乐剧王国的霸主宝座,是英国出口业中利润丰厚的拳头产品,并且当之无愧地领导着世界音乐剧的发展潮流和未来方向。从这个年代开始,百老汇几成一个剧场群落,它只不过是为英国音乐剧提供一个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的演出场所而已。
百老汇和时代广场的剧院和音乐厅:
1,马丁﹒贝,2,内德兰德3,詹姆斯4,海伦﹒海斯5,皇家剧院6,布罗德赫斯特7,舒伯特8,约翰﹒戈尔登9罗亚尔10,普利茅斯11,布斯12,帝国剧院13,音乐盒14,明斯科弗15第46街16,蓝特﹒芳坦恩17,布鲁克﹒阿特金斯18,爱迪生19,比尔特摩尔20埃塞尔﹒巴尔摩尔21,郎格雷斯22,里茨23,尤金﹒奥尼尔24,大使25,广场中心26,乔治﹒格什温27,冬季花园28,马克﹒海林格29,尼尔﹒西蒙30,弗几尼亚31,百老汇32,林肯艺术中心33,美国艺术博物馆34,城市音乐厅35,贝拉丝科36,莱蒙37,宫廷剧院38,科特39纽约市中心40,卡拉基音乐厅
乐剧大师
好莱坞明星与音乐剧
奥黛丽·赫本痛失最佳女主角奖
许多优秀的音乐剧在舞台演出成功之后,旋即被搬上银幕。电影的介入,有助于艺术形式的转换,也有助于加深对剧情及音乐的认识。最具清纯典雅高贵气质的奥黛丽·赫本主演了《窈窕淑女》,剧情表明:一个操着伦敦贫民区口音的卖花女可以变成耀人眼目的窈窕淑女。这部剧是50年代最成功的音乐剧,至今仍受到观众的喜爱。“窈窕淑女”这首歌是百老汇经曲歌曲。我们无法以想像如果音乐剧家族中没有“我应该整夜跳舞”、“在你住的那条街上”、“那有多么美妙”、“我已经熟悉了她的脸”及“我有点小运气”等,这些歌曲已使它们成为衡量其它音乐剧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1964年《窈窕淑女》由华纳兄弟搬上银幕,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8项奖。因其中的歌曲由别人代唱,最佳女演员的桂冠只好与奥黛丽·赫本擦身而过,让这位巨星痛哭不已。
“窈窕淑女”朱莉﹒安德鲁丝让《音乐之声》广为传唱
《窈窕淑女》是百老汇最主要的音乐剧目之一。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朱莉﹒安德鲁丝扮演剧中女主角艾丽萨。这部剧连续演了几年,朱莉从而成为国际知名演员。
朱莉﹒安德鲁丝1953年10月生于英格兰。10岁就在当演员的父母的指导下开始登台表演。1964年朱莉初上银幕,主演《玛丽﹒波平斯》,一炮打响,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奖。1965年她主演了电影《音乐之声》,故事讲述了不愿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从最初给托晋家的孩子们做家庭教师,到成为他们继母的故事。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充分地表达了玛丽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丽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丽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音乐之声》获最佳影片等5项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经典魅力持续不减。朱莉虽没因此获得最佳女主角奖,但20多年来她一直是一名重要的电影演员。1995年,60岁朱莉在百老汇重演音乐剧《维克托,维克托利亚》中再演主角,成为演艺界令人瞩目的事情。
麦当娜、庇降夫人及《艾薇塔》
音乐剧《艾薇塔》于1995年1月中旬在阿根廷开机,由英国著名导演阿伦·帕克执导。
艾薇塔是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庇隆的第二任妻子,她出身贫寒却雄心勃勃,当过皤间员和影视演员,1945年与庇隆结婚,在社会、劳工、教育等方面为阿根廷作出过卓越贡献。庇隆夫人七年后死于癌症,年仅33岁。
麦当娜始终认为自己“注定就要扮演艾薇塔”,因为没有人比她更能理解艾薇塔,她与艾薇塔确有共同之处:都可列为本世纪最有争议的女人。阿根廷平民将艾薇塔誉为“穷人的旗手”,有权阶层却认为她完全是踩着男人向上爬,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抬起手段,始终对她抱着敌意。艾薇塔曾经哀叹有些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理解我”,对此,麦当娜深有同感:“总有些人不能接受他人的成功,想方设法进行攻击和贬低。人们对我的误解已使我感到厌倦。”
正因为如此,她为争取演这个角色努力了八年,最终以一封长达四页的亲笔信蠃得了帕克的青睐。在信中她表示,如果帕克选她的话,她将全身心地练歌练舞,把其它所有事情都搁置在一边。在帕克投入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麦当娜在纽约开始师从备受尊重的声乐教练琼·拉德,她决心按照韦伯写的那样,演唱高难度的乐章,而不无原则耍什么花招。三个月内,她拓宽了音域,并能调动她在过去的歌里从未运用过的声带部分。
但阿根廷人根本无法接受一个性感歌星来扮演自己心目中的“圣女”。当剧组人员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每座桥梁以及高大的围墙上都乱涂乱画着:“滚回去,麦当娜!”
面对巨大的压力,麦当娜一方面发表声明,表示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扮演艾薇塔,另一方面也确实用自己不同寻常的认真态度与投入精神,使许多原先特持怀疑态度的人渐渐改变了看法。她为研究艾薇塔,建立了私人联络网,接连会晤年迈的庇隆党人和反庇隆党人。甚至去拜见总统,要求使用王宫玫瑰宫的阳台。不知是麦当娜使了什么魔法还是被她的诚心所感动,总统最终同意让剧组使用玫瑰宫。摄制组顺利地在玫瑰宫的正面开拍。当麦当娜走出房间,迈上阳台,唱起“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时,人群疯狂了,剧组也一样,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在阿廷根的五周里,麦当娜和剧组人员一周工作6天,昼夜颠倒,每天干14个小时。这样做是为了拍摄一位妇女的生平,而她曾为工人的5天工作制而奋斗。
《艾薇塔》总共在三个国家拍摄,周期为84天,前后有600多人参加了剧组。用两部摄影机拍了299个场景,3000人镜头,为40000名群众演员穿上了旧时服装。伦敦、罗马、巴黎、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布宜诺斯艾莉斯、布达偑斯等地20家服装店提供5500多套服装。麦当娜一人的衣物便包括85套服装,39顶帽子,45双鞋,56幅耳环,几乎都是在伦敦手工定做的,仅麦当娜的发型就有42种。
麦当娜又演又唱,表现大放异彩,曾获金球奖(喜剧与音乐剧)最佳女主角,也打破了她是“票房毒药”的宿命。
音乐剧,我为你疯狂
《歌剧院幽灵》为世界音乐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接近大歌剧的新风格和新样式,它的全方位的剧场魅力令整个世界疯狂。
曾搬上银幕的音乐剧
对于绝大多数无法直接欣赏舞台音乐剧的人来说,观赏电影和影碟制品是最好的途径了。以下是搬上银幕的音乐剧:
早期的有:《第42街》、《南太平洋》、《少男少女》、《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国王与我》、《窈窕淑女》、《歌厅》等。还有《长发》、《屋顶上的提琴手》,《平步青云》、《艾薇塔》等。其中《窈窕淑女》、《歌厅》、《长发》、《平步青云》等均奥斯卡奖;《音乐之声》获多项奥斯卡奖。
目前改编为电影的音乐剧主要发生在美国,依制作时间依次为:
1936年米高梅:《演出船》
1944年米高梅:《在圣路易斯见我》
1950年米高梅:《安妮,拿起你的枪》
1951年米高梅:《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53年米高梅:《吻我》
1955年米高梅:《啊,凯》
1955年《俄克拉荷马》
1956年派拉蒙:《任何事情在发生》
1956年20世纪福克斯:《国王与我》
1957年华纳兄弟:《睡衣游戏》
1957年哥伦比亚:《派.卓依》
1957年米高梅:《丝绸长补袜》
1957年派拉蒙:《有趣的面孔》
1958年华纳兄弟:《该死的美国佬》
1958年《南太平洋》该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
1959年ABC:《彼得.潘》
1959年哥伦比亚:《波吉和贝丝》
1960年米高梅:《铃在响》
1961年环球:《花鼓歌》
1961年联合艺术家:《西区故事》获最佳影片等10项奥斯卡奖
1962年华纳兄弟:《音乐人》
1963年哥伦比亚:《贾比弟》
1964年华纳兄弟:《窈窕淑女》获最佳影片等8项奥斯卡奖
1965年20世纪福克斯:《音乐之声》获最佳影片等5项奥斯卡奖
1966年环球:《论坛路上的怪事》
1967年华纳兄弟:《卡米洛特》
1968年哥伦比亚:《滑稽女郎》
1968年哥伦比亚:《奥立弗》
1969年环球:《甜蜜的慈善》
1969年派拉蒙:《油漆你的车》
1969年20世纪福克斯:《你好,多莉》
1970年派拉蒙:《在晴朗的天空你可以看到永远》
1970年ABC:《挪威之歌》
1971年米高梅:《男朋友》
1971年联合艺术家:《屋顶上的提琴手》获最佳音乐、摄影、音响3项奥斯卡奖
1972年ABC:《歌厅》获最佳女主角等8项奥斯卡奖
1972年哥伦比亚:《1776》
1972年环球:《唐吉珂德》
1973年环球:《万世巨星》(《耶稣基督巨星》)
1974年华纳兄弟:《妈妈》
1974年美国影片公司:《在星云中迷失》
1975年20世纪福克斯:《摇滚的恐怖电影表演》
1977年澳大利亚:《小夜曲》
1978年环球:《德米思的才智》
1978年派拉蒙:《没脂》
1979年环球:《长发》
1982年哥伦比亚:《安妮》
1985年宝丽金:《平步青云》
1986年华纳:《彩虹》
1986年华纳:《恐怖的小商店》
经曲的音乐剧歌曲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Don‘t Cry for Me,Argentina)
---第六十九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是1996年音乐剧电影《艾薇塔》(Evita)的主题曲。该片由歌坛天后麦当娜(Madonna)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主演,描写的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艾薇塔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享尽荣华富贵,也尝遍心酸坎坷的一生: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在那个时代,经过不懈的努力,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该片改编自安德鲁.洛埃.韦伯(Andrew Lloyd Webster)的同名歌剧,由阿伦.派克导演。这首主题歌是《艾薇塔》原声带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曲中写尽了女主角对祖国阿根廷的一往情深和她个人渴望改革的坚强志意,在西方的流行歌曲中是一首掷地有声之作。
这部歌剧是韦伯中期的作品,包含了南美音乐的的迷人热情与流行音乐的柔美抒情,全剧在韦伯的调配下,曲风囊括了南美Bosa Nova爵士、蓝调(Blues)、探戈(Tango)、华尔滋(Waltz)、及流行音乐(Pops)等元素,架构出多采多姿的民族情感与波澜壮阔的史诗气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