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ng1015(箭猪)
整理人: jackneng01(2003-04-30 23:31:25), 站内信件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itch Tchailovsdy,1840-1893)
柴可夫斯基在小时候就是个相当古怪的男孩,且他怪异的脾气随着年纪日渐增长。他能夠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盒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他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日起有功,但也就在此时家庭发生变化,由于他父亲工作上的问题,柴可夫斯基和弟弟必须被送往寄宿学校就读。对柴可夫斯基而言,这无疑是重大的影响。
一八五四年,他们回到圣彼得堡再度安顿下来后不久,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又死于霍乱,对柴可夫斯基的打击更大。柴可夫斯基并未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最后只好在法务省当名职员。由于他性情古怪,大家就把最不愿意做的文书工作丟给他。最后他离开這份正当的工作,而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 足,由于他有盖世之才,成功並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最后他终于在莫斯科音乐院谋得一职。
一八八八年,他才真正写出伟大的作品(定之前的十年算是有些黯淡的),不过他在写《第五号交响曲》、《哈姆雷特》(Hamlet)交响诗及芭蕾舞剧《睡美人》(SleepingBeauty)时可谓信手拈来,灵感涌至。
一八九三年他创作了最满意的作品《悲愤交响曲》(SymphonyNo.6[Pathetic]。
柴可夫斯基承认在写作此曲时是感于心、发于声,作曲时几度泫然泪下。当时在圣彼得堡并没有受到热烈的喜爱和接受,但我认为这是想当然的,毕竟这首曲子的高超境界只听一次无法心领神会。同年十一月他虽然知道霍乱正猖獗,他还是从水龙头倒了一杯水就此生饮。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也就是四天之后他就撒手西归了。他早期的交响曲并不非常出色,但其他一些作品如《天鵝湖》、《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及《第四号》、《第五号》及《第六号交响曲》则是贯通古今、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如果你看到題名为「柴可夫斯基之夜」的音响会,你大概可推想到两件事。第一,你将在音响会中听到《1812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天鵝湖》,很可能还 听到《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交响曲》的其中一首,说不定还有一小段《胡桃夹组曲》。第二,音乐厅一定挤满了人,因为自从柴可夫斯基写这些曲子后,它们就已在观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向以美妙的旋律和华丽的和弦及戏剧般多彩的管弦乐著称,如果你是主流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则这些大概就是正中你下怀的音乐。
1840年:生于俄罗斯沃基斯克。
1848年:举家迁往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就读。
1863年: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1865年:《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搬到莫斯科。
1874年:创作《第l号钢琴协奏曲》
1877年:《天鵝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
1888年:首次前往西欧巡迴指挥演奏。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2年:《胡桃夹组曲》首演。
1893年:逝世,葬于圣彼得堡。
交响曲:
G小調第1号,Op.13
C小調第2号「小俄罗斯人」,Op.17
D大調第3号「波兰」,Op.29
F小調第4号,Op.36
E小調第5号,Op.64
B小調第6号「悲怆」,Op.74
协奏曲:
降B小調第1号钢琴协奏曲,Op.23
D大調小提琴协奏曲,Op.35
芭蕾舞曲:天鵝湖,Op.20
睡美人,作品66胡桃夹,Op.71
室內乐曲:
A小調钢琴三重奏,Op.50
管弦乐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斯拉夫进行曲,Op.31
意大利隨想曲,Op.45
弦乐小夜曲,Op.48
曼佛烈德交响曲,Op.58
哈姆雷特序曲,Op.67a
----
DVD娱乐资讯
中国口头传承文学面临消亡
箭猪:[
轻轻抚摩我,就不会刺到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