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sea_cwind(别)
整理人: yerk(2003-06-08 13:47:13), 站内信件
|
毕业将至,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忙碌起来了,找饭碗成了头等大事,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也是纷纷扬扬,随便逮着一个人问问,没有一个不是扼腕摇头感叹,“难啊难”,就业难已经成了广大大学毕业生甚至普通群众心里的思维定势。今年的大学生就业真的这么难么?
今年共有212万大学生准备走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67万,增幅为46.2%,数目不可谓不大了,需求的人才我想不可能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这么大增幅增加,那么,今年(其实往年也是)的人才市场便成了买方市场,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出现在毕业生就业时而不是出现在以前认为的高考时了,咋一看来,果真是就业难。可是,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整体的供大于求,还有是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望值、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的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首先看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大舞台的大学生来,大都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大都雄心勃勃,准备在这个大舞台上大施拳脚,憧憬着自己的事业成功,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较发达的省份和城市、好的条件的单位,薪水高的用人部门,在大学生眼里是最现实不过的了。如果能在上述的位置就业不疑是在事业的道路上处在一个高起点,这对于物质生活也存在一个诱人前景。正是持有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各地各种人才职业招聘会如火如荼,甚是火爆。许多毕业生满怀希望地去了,希望在茫茫人海中博有一职,结果却往往是身心疲惫地空手而归。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招聘会上地理位置/行业/职业/薪水等条件较好的单位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这些单位的台前往往门庭若市,被围得水泄不通,谁都想从这里有个突破,搭上开往金领的一班快船。而上述条件比较差的单位的台前可就凄凉了,就算来询问的也只是索要一些资料,清楚了单位的信息后做些象征性的了解。作为高条件的单位此时更是买方市场了,求职对象的增多使得他们更愿意优中择优,货比三家,这就造成了取才的不确定性,一般不看到大鱼它是不收网的,这些台前的招聘人员的头抬的都比较高。而条件不太好的单位的招聘人员脸上却是愁容满面,恨不得把大学生们都拉到跟前。所以,往往在招聘会上"佳偶天成"的很少(速配比这个快多了)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求职路上碰壁的情况成了家常便饭.
再说说用人单位的价值期望,在用人单位看来,虽然比起外国还处于“发展中时期”但是就相对于国内就业机会来说,大学生遍地都是,那么,选择怎样的人才的多数决定权就在于用人单位了,谁都乐意和要求所聘请的大学生学历越高越好,证书越多越好,就算是乡镇的/规模比较小的/效益不太好的也想着招个“俏媳妇”进门,不是追求合乎本职的,适销对路的 ,而是追求“剩余价值”,怀着牛刀也可杀鸡,放在那里也不碍事心理。殊不知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俏媳妇”不一定是“巧媳妇”,虽然能力强的总归比比能力弱的好,但是,学校中的长处不一定能在工作中得以发挥,只有真正处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确认其工作能力,这就出现了“试用期”。试用期的供求关系是脆弱的,如果出现能力超出需要时就衍生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大 ,那么,要么就是加薪留人,要么就拍屁股走人,这又何必,还不如选择一个适合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对单位更有好处。
一方面是求职的挑,另一方面是用人的选,如何解决双方在就业上存在的价值需求矛盾,就在某方面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当这两者脱离了实际,一味的求好求高,患了好高鹜远或舍本逐末的红眼病,就业难就不可避免了。当这两者刚刚好在某处相交时,供求关系才能确定,关键是这个交点在度上的把握,如何分析了解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是就业选才的先始。求职也好选才也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