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6-08 13:46:29), 站内信件
|
【青春档案】追星时代
二十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被世界所瞩目,同时也为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创造了大好的时机实现他们的梦想。不过这一时期出生的人,看到了通信的发达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地球变成了村子,人与人之距离不再遥远,从而产生梦想的机会也变得渺茫起来。但凡一些人有梦,是因为难以实现,需要努力,但这一代青年们并不是他们上几代青年的环境,不但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可以摆在面前,而且让他们奋斗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创造效益,实现自已的价值。但就是这一点,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也不用太多的操心,父辈们甚至祖辈们已经在着手策划着他们的未来,六十年代的青年们不敢想的事,现在这些青年不用想就可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寄托和梦想就变得大众化。因为不管是当科学家、艺术家还是做政府官员,他们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这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两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全部可以安排完成,这就是九十年代初或者八十年代末的青年们的必然生活选择。
学习被父辈安排了,不用愁吃穿,不用想未来会如何,这一代青年们只能把自已的爱好做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来实现自我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娱乐产业的发展,给他们参与娱乐创造了条件和打下了基础。首先是追星变成了他们最可以达到的一定热度的生活的部分。女孩子们追影视明星,原来是港台的,现在哈日哈韩族也成了气候,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明星追星族也不少;而男孩子们对体育明星的追棒不亚于女孩子们对影视明星的喜爱。对于一些人对一些明星的喜爱许多人不理解,比如小燕子,很多人都看出来,这个没有什么文化,整天疯疯张张的小女孩,怎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而且年龄段圈定在十五岁左右的人群中。分析起来,就是因为孩子们压力太大,父母要求太高,而小燕子生应了他们的心声,不学有术,快快乐乐,这种营合口味正是创造追星时代的必然选择。
追星成为富足的写照的另一面,也为青年们创造了一个另一个可供寄托精神世界的环境。而现在造星运动也为这场追星时代提供了一个很强的冲击氛围。比如某些新人,不管不顾什么唱功,直接推向观众群,让你在不防备的情况下喜欢上了这一群,而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优势,想追星的人和造星的人共同为着星的运动而互相左右,不过在这个背后,可以看出来从众心理的变化,更多的是无奈和追求上的无可更多的选择所遗留的影响。
青春是美好的,而追星时代的青年们并没有更多的感受到岁月的磋砣带给自已的不如意,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心理的放松和生活在快乐之中,他们有时想到责任,有时逃避一切,与父母对立因为他们不想让父辈的观念影响他们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的追求,一些在国外读书的初中、高中学生在没有父母的管教中,并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发展自已,而变得与国外的学生们一样去实现自我,把父母的理想抛到九霄,这可能是好事,但也不是不可能让他们完全不适应国内的环境,但是如果在国外他们又无法生活,那么后果可能就会变成无用之人,这对于他们的父辈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打击呢?
愿美好的青春不被浪费,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不能说浪费,但是生活越来越好的现在,对新的一代的要求不能太低了,因为时代在进步,青春的脚步不能不随之前进,而前进中需要倡导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一群人,一代人去树立这个目标,从心理上去迎接这一挑战。
20030425
---- 品头论足请到广社【评论空间】
关注社会请到北社【社会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