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生活】>>【青春档案】>>【青春档案】留学时代

主题:【青春档案】留学时代
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6-08 13:46:29), 站内信件
                【青春档案】留学时代

    不管是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家都把自已对人生的理解付诸实践,再也没有人向社会提“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样的问题了,因为他们可选择的要比许多人多的多,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原来许多人无法想象的也实现了,而自费出国或者上国外留学成了一种令人羡慕一种选择。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他们的父母亲应该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他们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他们决不放弃给自已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机会的,所以出国潮成了当时的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先是一些偶象级的影星和先富起来的人们踏上出国的旅途。不过他们那批人在国外适应能力不是很强,毕竟他们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因此在国外的境遇比在国内差得多了,但是国外的自由度和舒适,让他们再苦也心甘。他们抓住青春的再放光,让自已在国外展现自已的另一面,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没有点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是很难生活下去的。最早是去日本,再后来可能更多的是美国,不管如何,那些先富起的艺人们,用自已的血汗钱走上了出国的不归路,而这里的代表就是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陈冲,而她在某年回国后在春节晚会上把自已的国外思维带回来,受到众多媒体的质问,让她不恢头恢脸了一阵子,可见国人海外华人要求之严。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送出国去的境遇就比那些艺人们强的多了,尽管他们用的是父母的积蓄,但是不管如何,他们会用自已的生活给父母一个安慰。

  当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和比他们大一些的父母亲交流时,就会很快发现,几天没见的一些叫自已叔叔阿姨的孩子已经在国外念上了大学,更近的是有些初中生、高中生也都在国外去读了。我现在的同事中,估计已有二十多个孩子在国外读书,似乎国内外已经不象原来我们那一代想象的那样遥远了。记得我们在西班牙学习期间,看到一个姐弟二个正在旅游,女孩子也就二十出头,她的表弟也十六七岁,他们两个见到我们从内地来的感到很亲切,好久没回过国了,女孩子和我们攀谈,看来她还是在学习的,这是带表弟出来玩的,看来出国锻炼了一些人的意志和能力的。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的孩子要出国,但办理出国体检只有我这个城市有授权体检的医生,他找到我,让我帮忙,从中我了解到,现在在国外的大小留学生们都成群结队的,这个朋友就是投奔加拿大的一个朋友去的,而这个加拿大的朋友也是与小孩子一起出国的。象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国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的遥远的,地球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很神秘的。我们这一代几十年不敢想的,这一代很快就得到了,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吧。

  留学时代是成为现在的青年人多数选择中重要方面,得到认同和一些支持说明我们国家开放的程度已达到非常好的地步,许多中介机构就是靠吃这碗饭而生活。我有一个朋友是清华毕业的,他讲他们班上的三十来个同学,多数都已不在国内,他是少数留在国内的人员之一,挣大钱实现自已的理想生活可能是海外华人的心声,而大小留学生们可能还没有打算如何实现青春中的梦想,只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去生活,不过他们会用青春时的与父母远离的心情来渲染自已努力的艰辛,这些可能从心理上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的生活。不管是好是坏,他们在国外留学都会成为他们青春岁月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而我想起了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的上山下乡,这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留学,不也是如这些上山下乡一样吗?只是他们留洋,海外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比起他们的父辈们的艰苦的生活真正是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但是从情感上,从境遇上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由于有着富足的生活,就去了异国他乡,就去了大洋彼岸,或许他们不知青春是什么,他们只是觉得生活就该如此,但是没有自主的青春会给他们未来带来什么?是不是也象他们的父母似的,把自已未完成的梦想再寄与他们的下一代,那样的循环就会很值得我们深思了。不过不管如何,他们的选择不是政治上的必须,而是亲情的体现,或许懂事的还会把父母带出国去,但他们必须要比其他在国内的同龄人要努力得多的多,不然如何把生活安排得好呢?但愿未来不是梦想中不可实现的部分吧!

20030424


----
品头论足请到广社【评论空间】

关注社会请到北社【社会热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