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曲径通幽 话题讨论>>比较探讨>>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的比较>>说一下武侠与红楼

主题:说一下武侠与红楼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4-26 23:52:01), 站内信件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界沉寂得几乎让人绝望,作为一个泱泱文明古国还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人们不屑地指责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偏见”,一方面却为难以割舍的诺贝尔情结期待着某一日从瑞典文学院公布的获奖名单上出现中国作家的名字。而这个时期也恰恰是“武侠小说”异军突起的时候。一时间武侠迷多了起来竟至兴起“金学”之说(窍以为这个词很有些效颦“红学”的嫌疑),倒也不啻为在传统主流文坛日渐凋敝的时候的一道奇特的风景。


     有人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但是童话依然有童话的价值。中国的武侠小说其实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只是在过去为士大夫们所不屑,更多地在局限在民间流传并不引人注目罢了。民众在对社会现实的“公正”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时候,便只有用“因果报应”的幻想来作为精神慰藉,而当这种奇托于冥冥中不可期的神力太过虚幻而起不了安慰作用的时候,人们又期侍着良知未泯的“清官”或者具备超常能力的英雄好汉来为他们伸张正义,这时武侠便应运而生了。随着文化的变迁社会的物换星移,产生于现代文明的武侠小说毕竟是有所不同的,至少大侠们懂得在作品中溶入更多现代人的意识和概念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于是男人们可以在那个奇幻的世界里仗剑驰骋,可以快意恩仇可以挥洒着男儿的万丈豪情与热血;女人们则可以在这个武侠世界里找到理想中的血性男人,找到不屈不挠扭转乾坤的真正强者,在腥风血雨危机四伏的刺激中感受恩怨缠绵的最浪漫的爱情。人们在大侠们精心营造的刀光剑影侠骨柔情的浪漫意境里重温着基于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种种绮梦,领略着天马行空般的畅想快意。人是无法脱离梦想的,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正因为如此造就了武侠,也造就了制造武侠的“大侠”们。在这名单中,最耀眼的无疑便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龙。


    个人觉得金庸无疑是到目前为止武侠小说的的颠峰,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用奇幻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术手法构造了一个诡异离奇的世界——江湖——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为作品注入艺术和思想元素,并且懂得如何去融合,因此他在保持通俗的亲和力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作品提高到超脱流俗的层次而步入庄严文学艺术殿堂。他所描绘的江湖既是武侠众生荡气回肠表演的舞台,又是现实社会和部分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抽象,这个江湖演绎着人性与道义永远纷繁复杂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抵触与交融。单就这方面而言他的武侠小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然而任何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是离不开时代大环境的约束的,武侠小说在当代的产生绝对不是阳春白雪,相反从一开始便带上浓厚的商业化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金庸不可能象曹雪芹一样用心打造一部作品,金庸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商人。事实上金庸的小说很多是在他的报纸上连载刊发的,他不能不去迎合大众的口味,他也不可能和商业动机彻底地划界线。但金庸还可以有很多的时间(但精力和生活环境是否适合值得怀疑)来修补其作品的“不满意”的地方,古龙则干脆一生以稿酬谋生。在另一方面,武侠小说的情节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基础,以想象力替代真切的生活感受,这是武侠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的一个致命的先天不足,也注定了这类作品不可能准确深刻地反映人的生活,而构筑在这之上的所谓思想主题也因为缺乏基层的支撑而显得生硬和苍白无力,甚至给人以一种故作姿态的造作感觉。这些问题即使是在金庸最得意的《鹿鼎记》里也是显而易见的。恰好近日看到一篇题为《作为反红楼梦的鹿鼎记》(据称是2000年国际金庸小说研讨会论文)的文章,作者将金庸先生的这部作品推到与《红楼梦》等量齐观的高度,作者甚至暗示在主题意义上《鹿鼎记》超过《红楼梦》。这里对其结论不作评论,只是结合上文针对其中若干论点谈点自己的浅陋之见。


    不知金庸本人是否真的将它作为实施“反红楼梦”的宏大目标来写,但针对《红楼梦》进行的文学创作自《红楼梦》诞生以来确实由来以久且为数不少。比如最早的各种红楼梦续书,到仿红楼梦的《镜花缘》,反红楼梦的《儿女英雄传》等等。《鹿鼎记》确实是一部独特而出色的武侠小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接近是一部历史小说。在这里,作者将“江湖”的范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有了更广阔的主题意义。但是总体上较为松散,甚至有堆砌拼凑的感觉。中国政治上的权术争斗相信是小说所要反映的一个重点,从围绕康熙、韦小宝,以及其身边大大小小官员、太监之间展开宫帏、官场争斗再到韦小宝到“罗刹国”参以篡权夺位,无不体现着“权术”二字,而这些情节尽管有些带有历史事件的痕迹,但想象和杜撰的份量过多显得极为粗糙甚至流于白日梦般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和合理性,下面的这段议论更是显得突兀和莫名其妙:

    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韦小宝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助人谋朝篡位,安邦定国。其实此事说来亦不希奇,满清开国将帅粗鄙无学,行军打仗的种种谋略,主要从一部《三国演义》小说中得来。当年清太宗使反间计,骗得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杀了大将袁崇焕,就是抄袭《三国演义》中周瑜使计、令曹操斩了自己水军都督的故事。实则周瑜骗得曹操杀水军都督,历史上并无其事,乃是出于小说家杜撰,不料小说家言,后来竟尔成为事实,关涉到中国数百年气运,世事之奇,那更胜于小说了。满人入关后开疆拓土,使中国版图几为明朝之三倍,远胜于汉唐全盛之时,余荫直至今日,小说、戏剧、说书之功,亦殊不可没…

    这至少缺乏历史严肃性,其实关于中国统治术的文献数不胜数,上面充其量是其中九牛一毛中的戏虐性描述,如果试图用这些来反映中国政治文化显然过于轻率和缺乏份量与客观说服力。这也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韦小宝被也刻画成一个漫画化喜剧式人物,尽管作者竭力要从他身上反映善恶交织复杂矛盾的人性,但透过这些具体情节总让人觉得程式化的简单堆砌——单就这一点上韦小宝与红楼梦的主角就差了几个数量级。我相信小说和金庸本人对韦小宝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综观韦小宝的发迹史,无论是杀鳌拜还是打胜战,作为赌徒的他居然是几乎无赌不胜,于是我们不得不这样慨叹:这样的幸运也只能在白日梦中偶尔碰上,如果说象韦小宝这样的人才是强者,那么这个强者本身并不强,强的是幻想中的好运而已,或者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说,让人看了感到有些悲哀,确实有阿Q的味道——我想这应该是有违金庸创作初衷的。另外对爱情的描写是《鹿鼎记》显得苍白的又一组成部分,就这方面而言《鹿鼎记》远远比不上《笑傲江湖》。但是《鹿鼎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巨大画卷,从市井到宫庭,从妓院到官场等等,丰富多彩。尽管是漫画化的,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在现和腐朽的政治现状。

    个人以为金庸的作品代表着武侠小说这一领域的最高文学成就,从《射雕英雄传》到《鹿鼎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内在涵意丰富,事件的铺陈渲染技法独到语言洗练有力,而对感情的演绎更是扣人心弦而富有诗意的美。但是由于武侠小说先天的娱乐性商业性倾向所决定的种种局限,金庸依然没能成功地使他的作品提升到他所想达到的层次,所谓人性的表现不过多种典型人格在一个人物形象身上的低层次混合而缺乏对时代背景下人物内心真实而深入的解读,诸如“为国为民”这种儒家口头禅式的价值观靠一个没什么读过书生长在远离汉化的蒙古和游离于儒家主流教条之外的江湖的郭靖来演绎,所谓“侠之大者”之类的诠释就更是底气不足和生硬了。事实上这些刻意加入的思想意义有时反而破坏“武侠”本身传达的自由思想和依稀的逍遥观而显得笨拙甚至造作,这些都决定了金庸的作品不可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