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6-08 13:46:29), 站内信件
|
【青春档案】下乡年代
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人无法自主的选择.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农村,这些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青年们,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然而无情的岁月磨砺了他们的青春,不堪回首的往事让这一代人无法不感叹人生的理想并非会让自已在青春年少时得到张扬。
记得那个时候,老三届和小三届都无可选择地走上那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而最后一批的七五届毕业生们,其兴高彩烈大张其鼓的奔赴农村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困难在等着他们,他们只知道有许多师哥师姐都在兵团、大队成长,而那时的先进人物比过去电影明星更可爱,因为他们朴素而亲切。一些人都还记得,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哥哥姐姐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下乡,而家长就会被找去学习班学习,因为那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更是如何看待青年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向和路线问题。不管是单独插队,还是整个班级在一个农场连队,还是学校同学组成了的大队,青春年少的一代还无法体会出农村对于青春和过惯的城市生活的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不是他们自已所决定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而是青春可悔的时代。
我虽然没有更多的感受,但是姐姐们的下乡与每年过年回家的探望,让我也感到她们的辛苦,交通不便利,生活很清贫,成为那个青春时代的永远的记忆。在他们当中,出过许多的人物,特别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们,他们在回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青春岁月时,我们给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定义就是伤痕文学。记得那时我们能够接触的文学多数是这类作品,因为老作家的和外国的名著我们很难接触到,那时家里可以吃上饭就算不错了,谁能买得起那些书呢?从青年文学刊物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的亮色与阴霾,而那时的封闭与探索,更让一些人无法把自已曾有的青春美成美好的记忆,因为时光的蹉跎把他们的情感变得麻木了。
下乡的一代的爱情有些无奈,他们要不然在自已的小圈子子生活,要不然就在当地找到一些慰藉。而最难的是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男女们,无法改变自卑的心理,而且那些根红苗正的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同情,除非他们真的是让人感到好感与出类拔萃。爱情可以说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可记忆的往事,但那时的爱情在现今看来可能是无奈的,说不上浪漫和期待,听天由命似的给予造成了那一代人的情感上的压抑。好在他们受惯了这些,也无所谓了,毕竟增患难与共渡过了那些青春时光,这一代人真的是没有选择,而这些没有选择的选择把他们的青春变成了亮色很少的衣装,只能避寒遮体,根本无法美化其人生。
下乡的一代青春不返的时候,他们也有着一些的机会,他们有的经过推荐上了大学,虽然他们即使是在学校,也无法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青春时期得到的知识,但毕竟他们抓住了一点青春的尾巴,而另一些人通过努力,与应届的考上了他们向往的大学,那时叔叔与小同学共同学的习的状况在一些老牌大学中体现非常明确,年龄相差二十岁的同学也不是少见的,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成为了那一代青春再现的记忆。不过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他们这一代被知识所排拒的一代,素质确实与现在的不可比,记得我们大学时期有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给我们讲写作课,她的文凭是研究生,可是那些相声中讽刺不学无术的人说的成语:如“鬼鬼祟祟”她读“鬼鬼匆匆”等常见的错识都犯,搞得我们没有心情听她讲课,而下课我们就又大讲她讲课的毛病,其笑谈的方式虽然有点不敬,可是她也确实让我们这些从高中考入大学的人们大跌眼镜。可见她们的青春岁月真的与知识无缘。
现在下乡的一代已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日子,孩子们也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他们是否还会回忆起往事吗?他们还会记得他们度过青春岁月的田野吗?他们还向往那些青春年少时的情感吗?我们也许可知,也许无从得到准确答案,一个时代,不能说不好,但是那个时代确实埋没了青年们的自我,而集体又让他们青春闪光了吗?!这么多问号,不是要他们回答,而是想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个痕迹,一个对于我们青春年华不应蹉跎的提醒。
20030423
---- 品头论足请到广社【评论空间】
关注社会请到北社【社会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