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fan_z(2003-04-21 17:03:45), 站内信件
|
概 述
景德镇究竟是以瓷命名,因瓷著名的。因此,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瓷业生产始终是瓷都的主体工业,一个以陶瓷工业为主体,以机械电子、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工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由于景瓷历史上就远销海外,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强化陶瓷主体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和创汇农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以外向型为主、骨干企业以出口创汇为主,重点产品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配套改革以服务于对外需要为主的经济新格局。
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合作化、公私合营、地方国营、国营等多种形式,建立了十多个大型陶瓷企业,生产各种瓷器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转换企业内部机制,扩大企业经济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中,把瓷业管理水平推向新高度,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同时,陶瓷生产多种经济成份也蓬勃兴起,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竞相发展,资本大批进入国有企业,参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民营企业成为瓷业
生产中的一支生力军,由于对外开放,陶瓷行业加快了外引内联步伐,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多次派技艺人员出国交流,在国外办陶瓷产品展销会,打开景瓷销路,扩大景瓷影响,提高景瓷声誉。此外,还兴办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
新中国建立以前,景德镇陶瓷生产一直以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经过解放后50余年的努力,现在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从矿源勘探、瓷土开采、原料粉碎、原料精制、产品成型、烧炼彩绘、包装出口,一直到陶瓷化工、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窑炉建造、煤气供应等无不齐全,做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瓷方面的成绩斐然。为了不断从科学技术方面去推动瓷业生产,现在的景德镇已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的陶瓷研究所和古陶瓷研究所,同时,还有全国唯一的陶瓷专业设计院--景德镇陶瓷设计院,以及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研修苑、特种陶瓷研究所等单位。此外,还有古陶瓷学会、硅酸盐学会、窑炉协会、陶瓷史研究会等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事业的发展要靠人才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于五十年代创办了景德镇陶瓷美术学校、景德镇陶瓷技术学校和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科。1958年,在三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省陶瓷工业公司于1978年创办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接着又恢复了景德镇陶瓷学校。此外,市教育、劳动部门和各陶瓷企业还分别创办了陶瓷职业中专、陶瓷技工学校和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等。由于这些院、校、馆、所、学会的建立,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富有特色、配套完整、为生产服务的科研网络和陶瓷教育网络。这样,就使景德镇不仅是全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全国陶瓷科研、设计和教育的中心,通过教育和科研,不仅促进了陶瓷业的飞速发展,而且还为陶瓷业发展培养出大批各方面的杰出人才,形成了一个人才促发展,发展育人才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朗窑红观音瓶
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中描写景德镇的瓷器制造:"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这说明制瓷是一项十分繁重的手工生产劳动,二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就是"泥琢火攻"的手工生产史,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练泥靠体力,成型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炼靠松柴"的"四靠"传统生产方式。可是,经过解放后50余年的技术改造,这种面貌已完全改变,现在全行业已基本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技术改造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引进成套先进设备,采用系列先进技术,推行各种先进工艺,使全行业的技术改造飞跃发展。尤其是"八五"技改,围绕原料标准化、燃料煤气化、辅助材料专业化、工艺技术现代化、产品高档化的"五化"开展,使陶瓷生产技术在高档次、高层面上运行,从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营造了新的技术优势,为促进新时期陶瓷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金星绿釉花瓶
景德镇之所以能扬名中外,靠的是瓷器;作为中国古文明重要象征之一,能翘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是瓷器,成千年岁月,上百代人拼搏,目的也是为生产享誉中外的瓷器。长期文化积累和智慧结晶,景德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特色,早已妇孺皆知。解放后的景德镇陶瓷工业站在古瓷都厚实的基石上,通过恢复、调整、整顿、提高,整个陶瓷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日用瓷恢复传统工艺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品种日渐增多,现在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种器型,7000多种花面。产量、质量飞快提高,不断向社会化、系列化、高档化、多元化方面发展,并创出了不少名牌。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26枚,国家金质奖9枚,银质奖6枚,部优和省优奖205枚,获奖产品数量之多,荣誉之高,均居各产瓷区之首。此外,景德镇作为瓷都,还承担了国家用瓷的重要任务,专门成立国家用瓷办公室,负责国家领导人用瓷和外宾用瓷的研制和生产。随着外交的不断扩展,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国际友人的来访也日渐增多,景瓷作为国家的珍贵礼品,需求不断增大,再加上景瓷的外展和展销,从而大大扩展了瓷都的国内外影响。
在漫长的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众家技艺之精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生产出许多为大家喜爱的传统名瓷,如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薄胎瓷、雕塑瓷等等。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瓷工以超越先辈的创造意识,大胆突破,不断创新,使这些传统名瓷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制出许多精美绝伦的精品。青花瓷在历史的基础上品种更加齐全,装饰更加丰富,技法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装饰方面,不断吸取中国水墨画及其他画种的技艺,大大丰富了青花瓷的艺术语言。八十年代以后,许多陶瓷美术设计人员在吸取彩陶、敦煌壁画、汉画石、民间青花及写意图画的基础上,创出了大量既富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使传统青花艺术显示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玲珑瓷除品种越来越多,装饰题材越来越广泛外;色彩越来越丰富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如"玲珑"过去只有单一的米粒形,而今能制作水点形、浪花形、花瓣形、菱形等多种形状,而且能将玲珑组合成牡丹、凤凰、蝴蝶等多种图案。同时还发展了与半刀泥玲珑相结合的产品。过去玲珑只有单一的碧绿色,现已发展到红、黄、绿、蓝多种彩色玲珑。粉彩瓷主题画面不断创新,彩绘技法也日益进步,创制出了金线粉彩、落地粉彩、没骨粉彩等新技法。装饰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装饰陈设瓷,还广泛装饰于各类日用陶瓷和建筑物上。颜色釉继解放初期恢复了钧红、豆青、祭红、郎窑红、三阳开泰、窑变花釉、乌金釉、大小纹片等67种高低温名贵色釉产品外,八十年代后又继续恢复和创新了70多个品种,其中钧红、郎窑红、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玫瑰紫、宝石红等传统名贵铜红釉,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和彩虹釉的研制成功,大大丰富了景瓷火焰造化的色彩,现在的颜色釉品种已达130多个,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瓷发展迅速,瓷雕种类已多达2000多种,制作技法日益新颖,常常在一件伤口上就综合运用堆、塑、捏、刻、镂等多种技法,在三维空间充分展现景瓷质感的人文思想。雕塑作品的装饰也不断创新,除新创釉下五彩、金彩、综合装饰外,又将各种名贵色釉经艺术处理,运用到瓷雕作品上,大大丰富了瓷雕的艺术语言。薄胎瓷以"薄"为其特征,所谓"只恐风吹去,又恐日炙消",形象地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和名贵之处。现在的薄胎瓷品种已从原来的40多种发展到150多种,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胎瓷的规格也不断刷新,薄胎碗最大口径达到1.1米,薄胎瓶、薄胎皮灯分别达到300、500件以上,薄胎双面彩绘的创制成功,更使薄胎瓷增加异彩,为名瓷锦上添花。
作为瓷都,景德镇不仅要生产大量高、精、尖的日用瓷和陈设瓷,而且还要成为大陶瓷的工业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在以日用瓷、陈设瓷为主体的同时,进一步开拓了建筑卫生瓷、电瓷工业用瓷、无线电工业瓷和国防工业用瓷等新领域,形成了以日用瓷、陈设瓷为主体,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电子用瓷为两翼的"大陶瓷"格局,使景德镇陶瓷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景德镇的漫漫瓷都路是景德镇人开辟出来的,景德镇的辉煌制瓷历史,是景德镇人创造出来的。然而,作为景德镇人,不仅要创造光辉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景德镇人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汹涌的制瓷世界潮流正在撞击着景德镇,景德镇的陶瓷工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其他方面的严峻的挑战。不过,景德镇人也明白,从综合实力上看问题,从拥有各方面的技艺人员,技术力量上看问题,景德镇仍然是有其优势的,只要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克服困难,依靠科学,脚踏实地,不断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销售份额,那么,景德镇挟灿烂历史之雄风,攀未来制瓷行业新高地,是可以预期的。
陶瓷产品
青花
景德镇陶瓷名家集锦双万件"箭筒"。这套作品高2. 2米,周长1.86米,直径0.59米,口沿与底足采用影刻花技法,刻划象征2000年龙纹和禧字纹,其余部分采用沙地开光,32个画面为圆形,直径44厘米,由王锡良、周国桢、王隆夫、汪桂英、王恩怀、陆如、张育贤、刘远长、唐自强、候一波、裴足喜、何叔水、戚培才、彭竞强、傅尧生、曾维开、熊钢如、张学文、徐庆庚、秦锡麟、郭文连、姚永康、王怀俊、刘平、李菊生、许国胜、舒惠娟、乐穷、陆军、杨曙花、赖德全、龙循明等32位陶瓷艺术名家创作绘制充分显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是一件陶瓷艺术家合作人数最多、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珍贵的传统艺术品,它始于元代。到明、清两代已有很高的造诣,今日生产的青花瓷,继承了明、清两代特有的技法,并有新的创造,产品畅销世界各地。青花是釉下装饰,其特色是色白花青,幽靓雅致,线条清晰明快,装饰纹样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青花影青瓷
青花文具
青花玲珑
青花玲珑是景德镇瓷器装饰中珍奇的传统艺术品,它是宋代镂空工艺基础上创造的。其特点是在细薄的瓷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涂釉多次,再入窑烧制而成。通花洞门亦称"米通",也叫"玲珑眼"。在青花的烘托下,显得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清新明快,秀美富丽。
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又名窑彩,它是近百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装饰方法。窑彩画面有饱满的水份感,色彩比青花、釉里红丰富,而且透明艳丽,光洁滋润。
颜色釉
颜色釉装饰瓷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远在商代就有青、黄釉,是陶瓷装饰始祖。景德镇艺人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色釉陶瓷艺术宝库。色釉品种繁多,五光十彩,有钧红、郎窑红、美人醉、霁蓝、三阳开泰、影青、孔雀绿、乌金、象牙黄、彩虹釉、纹片、茶叶末等一百多个品种。颜色釉的特点是红釉釉色浑厚,光艳花丽,青釉素淡雅致,柔和淳朴;花釉斑驳离奇,变化万千,每种色釉各具特色,色泽永久不变
粉彩瓷
粉彩瓷属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在古彩基础上,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成。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成为景德镇陶瓷手工彩绘装饰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先在白胎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经低温烘烧而成。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面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是我国瓷器装饰中优秀传统艺术瓷。
古彩
古彩或称硬彩,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古
墨彩
墨彩,又名黑彩,画以黑色和红色为底,勾勒金色线条,色彩绚丽,浑厚,富于装饰性,技法与粉彩相同。
新彩
新彩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生产。
综合彩
综合彩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它是根据作品的要求,动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现方法(雕刻、绘画、色釉)和不同烧炼工艺(高低温)相结合而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更为完美。综合彩的作品,可尽量发挥各种技法的特点和工艺操作的所长,以充分达到创作意图。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胎瓷
薄胎瓷是景德镇瓷器中的名贵艺术品之一。它的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装烧都要有极高的技术要领和严格的工艺要求,利坯是其中艰难精细的一环,老艺人全凭耳听手摸的经验测定厚薄,把2--3毫米的粗坯修刮到蛋壳一样,坏体经高温熔烧不变形,故此成为驰名全世界的陶瓷珍品。
瓷雕
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景德镇陶瓷雕塑开始甚早,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制作,宋代的瓷俑和各种动物瓷雕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到了明朝,由于发明了适合瓷雕彩的五彩颜色,瓷雕的塑造技巧由简单到精致,出现很多优秀作品。清代的古、粉彩也用于瓷雕装饰,同时还创造了镂雕、浮雕、捏雕等特种工艺。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继承传统,又有创新。从制作工艺上说,有圆雕、浮雕、镂雕、捏雕、镶雕、堆雕等几类;在色彩上,有粉彩、新采、描金和各种颜色釉等装饰,每种瓷雕,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富丽多姿,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