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ordan2()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21 21:12:15), 站内信件
|
肖帮的作品被世人演奏无数,各种版本智见智。夜曲当然是肖邦一个很重要的钢琴体裁,很可惜,很多人,包括专业人士,谈起夜曲,多数是从夜曲的音色,连奏歌唱性入手分析,弹奏。夜曲故然由于其形式,更注重其华丽柔和的音色,和完美的诗句。肖邦的早期几首夜曲(Op 9, Op15),很明显受前人的影响很深,而且的确有很浓重的沙龙郊果,而后期的夜曲,听得出一个病态的肖邦最后的脱离现实的宁静的的苟延残喘的幻想,但是作品Op48. no.1,却绝对是一个珠玉之作。她展示了肖邦一身不层脱离的高贵,民族气节和英雄性。如果说,从肖邦的摇篮曲,到最后的钢琴作品Polonais-Fantasy, 像划过一个他短暂璀璨一身的长虹的话,那么这首夜曲无疑是他步入深渊的前奏曲。
因为近期音乐会上,笔者要用这首夜曲,因此重拾起这首重要的夜曲。离上次练这首夜曲,时隔两年,但每次弹这首夜曲,作者都期望有新的大发现。很多人说,肖邦中后期的作品的英雄性在惭惭蜕变,变得更接近一个暮暮垂危的老人的无病呻呤,笔者对此种看法颇有意见。肖邦在中后期的作品中,的确少了最先的锐气,但他的英雄性更隐晦,更深刻,当然也就更伟大,感人。首先要阐明一点,所谓的民族性,不一定必需用外在的手法表现的-------这首夜曲,没有《革命》的汹涌澎湃,没有每一叙事曲 Op 23 no.1的豪情万丈,确更能体现成熟作曲家艰难一生的心路历程!从调性上讲,这首夜曲开始于最‘英雄’性的C小调上,收尾也在一个凄凉的C小调。在C小调上,无数作曲家谱写了一个个英雄斗争的史诗-----Bethoven的悲怆,Chopin的革命,此曲更是如此。
夜曲一开始以一连串左手低层的八度奏出,右手确是柔和,带有回忆性的曲调。那低层的带有旋律的左手八度,预示着悲剧或斗争的开始。相对来说,其主上声部带有幻想的色彩,似乎是黑暗前的一丝曙光。很多钢琴家将肖邦的上声部曲解为懦弱,但笔者认为,能在秋意冷涩的情感中,偷出一分不该有的宁静和幻想,这不是一个寂寞英雄的伟大之处吗?经过几次反复的挣扎,整个曲调还是落在了光明的C大调上,一个孱弱的斗士终于找到了暂时的安宁,但是,这只是相当短暂的,至此,斗争的序幕拉开。这个很短的过度段虽然不长,但左手不安的滚奏和右手和慢慢丰富的和弦很自然的将矛盾堆到了顶点。整个过度段那么自然,其奇妙之处就是让听者感到,这个随后到来的剧烈斗争,挣扎,甚至最后的悲剧是浑然天成,不可避免的。 随着双八度的堆进,隆隆的洪流从远处袭来,挣扎的内心在期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整个曲调又转入小调。乐思始终是随着越来越强的八度,积极向上的走。这时,可以仿佛看到一个老迈的老人,突然挺起腰板,眼中精光暴射,直冲光明。紧接着,这首夜曲在此没让听从失望,音乐突然转到一个最强的大调,快速双八度一泻而下,光明一逝而去,虽然这丝光明是那么微弱。却是作曲家经历了无数冲突得来的,这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更难能可贵的是,肖邦通过独有的作曲暴发力和作品的张力,很快的再让整个曲子堆入了深渊。曲子开始的主题再现,但形式上已经是天翻地覆,左右变成了五六度的和弦,给人一种彷徨不安的压力,同时,上声部也加入了伴奏小三和弦, 使演奏者和听众感到局促不安。 这时的肖邦才真正的失去了自已,他无去无从,先前的稳实的脚步变成了蹒跚的迷途者,但是,即便是这样,肖邦的英雄性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倒数第十三小节处,显示了作曲家还是始终抱着对胜利的向往和期盼。即便作曲家意识到可能是一个不能圆满的结局,确还是期待着走完顺下的路。果不其然,最后,整个曲子以一个凄凉的问句结束,向是在发问为和如此下场,而且声音渐弱,可见老人用尽了最后一丝手力。 这些民族性和英雄性是很少有人仔细研究和品位到的。
最后,作曲结束于三个极弱的和弦上。作曲家没找到答案。在革命练习曲中,肖邦用了一个C大调结尾,预示着革命还会再起,但在这个中后期夜曲中,作曲家意识到光明远去,胜利之门关闭,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懦弱,而更显其一生的悲凉。
仔细想想,Mozart苦了一世,最后还是回到一个完美的天真浪漫的天国, Bethoven英雄一世,最后还是走入宗教之门,而肖邦,斗争一身,最近不得不抑郁而终,岂不悲哉?!
2003 4.18 清晨
Jordan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