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rysheng(映雪)
整理人: dannylu(2003-06-01 14:34:17), 站内信件
|
上几天回家,留意一下新闻,在看滥听厌了的美伊战争、非典肺炎蔓延、哥哥的生前事后追踪的种种报道中独独对一条新闻特是感兴趣:就是国家组织学者专家重修《清史》。
当时很大感受,第一个反应是这样做有必要吗?我知道,清代一朝史算得上官修的有民国时由一批当时满清遗老集体花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写成的《清史》,不过,当时他们就很有自知之明,因为是很多人分头写的,所以互相有很多抵牾,最要命的是体例不一,这都是没有很好统稿和校对的结果,所以编书人说是“急就章”,是一本 “并非视为成书”史稿,但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毕竟编书的是满清的遗老,知道很多宫廷的真实情况,起码具有实时性,现代人如果看这个第一手资料觉得不够完备,毕竟还有《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这些后备正规史,至于清朝的野史,多如牛毛,写这方面的人怎么都这么感兴趣啊?真奇怪。是不是一直心里不满满人统治,于是私底下写野史造谣,当然很多野史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可备被歪曲的正史的注脚。现在我们经常提及的“二十四史”就是没有《清史稿》的,不过我总怀疑“二十四史”这个说法在清朝就开始兴起,清乾隆时赵翼就写了《廿二史札记》,可能《明史》当时还没正式颁行,至于还没有那一史就不是很清楚了。现在提出《二十五史》多是在前基础上加上《清史稿》,不过也有觉得《清史稿》毕竟是稿不是正式颁行的书,就改用上清人(还是民国?忘了)写的《新元史》,更有统而称之《二十六史》的,反正都是称呼罢了。
现在看来,《清史稿》很类似《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的命运,不过以上两书毕竟是当时官修的正规版本,只是宋朝的皇帝不喜欢,要重新写过。补充一点是:需要的不少参考,当两书出现抵牾时,学者都会支持《旧唐书》,不是信不过欧阳修、宋祁,只是史料更接近发生年代,可信度可能会高点。平心说一句:单六一公写的史论,《旧唐书》真得拍马不及,文字润饰没有后来的好,不过保留了更多的史料,这些在欧阳、宋两人修史时因为觉得很有“问题”的地方,删去了,还好《旧唐书》都保留下来了。
重修《清史》,老实说,未为不可,只是有些地方我觉得真的很值得考虑清楚:
首先,体例问题。以前都是帝纪将相列传那样写下去,现在是否还是沿着这个套路写下去呢?毕竟那是自司马迁时就传下来的写史体例。以前政府大概这样说过“人民才是时代的主宰者”,“封建帝王将相应该通通打到,人民做主人”,“历史是人民大众的历史,不是封建帝王将相的历史”;于是究竟是把那些帝王将相通通摸掉不写吗?那是绝对没可能的。但是重心还是清廷的那些重心人物吗;还是那些地方的小贤小哲?关键是究竟是全盘否定封建还是实实在在的写历史,我真心希望是后面的一种,不是怀疑当代人的水平,而是方针决策统筹的关键问题,毕竟是“官修”史书,当然以目前政府的意识形态为导向。把人物还愿于历史,让那个时代为历史上的那个人说实话,不过我知道学者专家比我更清楚,只是担心重心所在的问题。
然后是把外面的专家学者请进来的举措。象台湾还有日本、美国等海外学者一起参详,把这个盛事做好。象旅日本的杨启樵,研究雍正一朝和雍正皇帝很有成果,就很应该把这些权威都请过来一起共襄大事。
再有就是人物刻划的立场态度问题。报道说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的立场来重修《清史》,很好,这样既可以放胆直笔写满清女真的发迹史,不必忌讳,摆脱以前满清遗老的尊圣教,为尊者讳的陈旧观点;也可酌情、充分考虑后把一些有点史料价值的野史补充进正史,至于一些无稽之谈的说法,如:顺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断头和同治花柳等等,在没有充分事实根据前大可不必理会。不过我想强调一点的是:不要以大汉族的立场观点重写《清史》,免得贻害子孙。学者专家大概心里有数吧。更有一个想法:乾隆朝完工的《明史》,收钱谦益、吴梅村、洪承畴、王铎等人入《贰臣传》,这些人,由晚明入清,而卒于清初,但终究也曾显赫于清代,新《清史》完全有必要重新纳这些人进入新史书的记叙中。钱、吴为清初文坛领袖;洪承畴为满清入关平定江南大有功;至于王铎虽苟且偷生,但书法造诣出神入化,仅因“明末三大家”独其不守节,后世骂得很厉害,文化史上还是应该记上其一笔,为其平反。正如那个“晚名四大家”中号称果亭老人的张瑞图,拜过魏忠贤,为当时的“东林”党人不齿,书法却独是有创新见地,不因人废字,不过这已经牵涉到《明史》了,只是想说明史书直笔写其行,文化造诣部分应该为这类人平反。还有就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的处理问题。以前尊重本朝立场不录或放入《明史》里,我觉得有些人毕竟活跃在清初,成就、名声在清代为最盛,而终卒于清代,录入《清史》未为不可。象文化史上的巨人明宗室后裔遗民八大山人、石涛;还有不肯出仕的“明末四公子”之一,也就是《桃花扇》的原型的侯方域;书画俱佳的怪杰傅山,旧明公子、小品文大家张岱等等。
最后想说的是重视文物、实证的史料考察剪裁和纳入。虽然整个大清宫殿还是在北京,毕竟人去楼空,许多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在战乱纷飞、国力贫瘠的岁月一件件身不由己、屈辱地飘扬出海。台湾藏地清宫实物(不算宫殿等地基建设)不见得比我们藏的少很多,关键是很多珍贵的都摆在了台湾而不是留在北京,光雍正皇帝的御笔朱批,原件十有七八都在台湾,而且据说博物馆摆放不下,扔在一个地下山洞里。至于有点败家的溥仪及晚清末的内臣更是不知道卖了、偷了多少宝贵的文物出去了,损失极大。当然,乾隆裕陵和东陵里慈禧陵墓被盗的珍宝就更难以名数了。我提议是尽量借、募集一些实物资料对印证和解开一些史料的真相很有帮助,如果把皇帝的《起居注》也写进去,那帮助可就很大了,当然不是主张鼓励挖清东、西陵,折寿的事不要做了,呵呵~
重修《清史》,有功于后世,的确为文化界一大盛事。
|
|